張曉菲
【摘 要】傳統的高校英語教學不適應新時期要求,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需求背道而馳。因此積極推進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成為高校改革的當務之急。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改革關系到英語教育的未來,是培養新一代英語人才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英語;英語教學;教學模式;改革;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0-0185-01
高校英語教學肩負著培養英語高級人才的重任,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傳統的高校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弊端,培養模式單一落后,課程設置脫離實際,忽視課堂改革目標,教學流于形式,師生角色定位錯誤等,造成學生英語水平下降,英語課堂呈現教師“一言堂”局面。完善英語課型設計,使知識、技能、素質更加緊密銜接,實現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成為高校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呈現諸多弊端,,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單向灌輸英語知識,造成學生個性被限制,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必須要改變英語教師的“獨腳戲”局面,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成為課堂的主角。英語教師應做好學生學習的領路人,遵循學生認知規律,促進思維發展。課堂教學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活動量,設計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課堂互動環節,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發揮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二、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能力培養為主轉變
在一些高校英語教師的概念中,英語教學就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意識十分淡薄。高校本應該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拓展能力的大本營,但是實際上學生并沒有得到有效鍛煉。所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高校英語教學需要加強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形成自己探索知識的態勢。首先,明確目的,培養興趣。英語教學必須確定明確的目標,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掌握過硬的英語本領,適應將來工作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開拓創新,勇于探索。課堂教學過程應開展大量語言實踐活動,擴大知識面,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再次,拓寬途徑,全面發展。適當開展第二課堂,運用網絡輔助學習,體會學習的多樣性、有效性,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應該以先進的外語課程理念為指導,建立適合學生持續發展的英語課程體系,使英語課程具有整體性和開放性,促進英語教育的均衡發展。
三、從以課堂學習為主向以多元學習方式轉變
以課堂學習為主的英語教學方式正在逐漸被取代,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應關注多元化學習方式,為學生開辟個性化和全面性的新型英語課堂。多年來,高校英語教學以大班授課為主,采用黑板加粉筆、筆記加作業的教學方式,課堂完全是單向的知識傳遞。因此,高校必須要積極借鑒國內外各大高校的英語教學模式,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加強英語課堂建設,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可開展問題探究學習,針對具體英語教學難點,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通過解決復雜的英語問題獲得所需的技能,為學生創造更加有力的學習條件。可開展課外實踐學習,英語教師給學生提供英語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去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豐富學生的課余英語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可開展微課翻轉課堂教學,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課視頻,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英語內容,快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四、從以單一評價為主向以多種評價結合轉變
一些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完整的、規范的評價標準,通常以千篇一律的單一評價為主,課堂缺乏有效的激勵和互動,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偏低,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為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推動本校英語教學改革,英語教師必須要改革課堂評價方式,提倡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評價主體要多元化,適時引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師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強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互動,幫助學生快速找出英語學習中的不足,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評價內容要多元化,改變傳統以學生英語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現象,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從多個維度去衡量學生,比如課堂表現、實踐活動表現、進步情況等等。評價方法要多元化,既要注重量化評價和書面測驗,還要提高對質性評價方法的重視,強化評價的內在激勵作用,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總而言之,教育信息化迫切要求教與學的“雙重革命”,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加快教學模式轉型才能夠使英語課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品牌課程。高校必須要樹立長遠的戰略意識,提出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和思路,充分發揮廣大英語教師在教學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適應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新型英語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整個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杜曉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校園英語,2016,(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