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持續性作用。精準扶貧的提出,適應了如今快速發展的教育,也為政府扶貧、使農民走向富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教育的精準扶貧就是幫助貧困人口掌握生活技能,加快脫貧速度,不僅如此,精準扶貧還應當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提高脫貧效率。基于此,以甘肅省隴西縣的教育精準扶貧為例,淺析教育精準扶貧的政策,促進國家的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教育扶貧;精準扶貧;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精準扶貧取得決定性進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新思想、新策略和新方法,特別提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尤其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扶貧同扶智、扶志緊密結合,既是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歷史選擇,又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 甘肅省隴西縣實行教育精準扶貧取得的成績
甘肅省隴西縣被定為國家級貧困縣,轄10個鎮,15個鄉,280個村,24個居委會,16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9萬人,農業人口45萬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等12個民族。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十分落后,特別是教育發展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甘肅省政府加大對隴西縣的教育精準扶貧措施,給隴西縣當地發展帶來人才,促進經濟的不斷進步,提高了扶貧的效率。完全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六個精準”要求,明確扶持的扶貧對象、派出的扶貧幫助人精準、脫貧思想精準、脫貧方向精準、脫貧手段精準、脫貧效率精準。隴西縣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方針,建立一套適應隴西縣實際情況的扶貧系統,加快扶貧任務的完成。針對教育精準扶貧,隴西縣首先給當地人民傳播最先進的思想教育理念,打破思想上的禁錮,讓人民多思考,創造更好的機遇,也給扶貧提供智力支持。另外,根據當地的歷史條件和因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從根本上幫助人們了解科學和掌握技術,增加隴西縣人民的勞動生存技能。完善了教育體系,優化隴西縣教育資源。促進教育人才深入隴西縣基層,加強對人才隊伍的培養,以此幫助更多的人掌握勞動技能。明確將隴西縣的孩子作為教育精準扶貧的主要扶貧對象,加強對教育的培養,協調其他發達地區的教育人才留在隴西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育資源的失衡。
2 隴西縣實行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貧困地區幼兒園數量少、質量低、收費高
貧困地區公辦幼兒園數量嚴重不足,全縣公辦幼兒園數量也仍不足全部的40%。雖然有較多的私立幼兒園,但其收費較公立幼兒園高很多,約為公立幼兒園的3倍之多。從麵數據看,幼兒園學費平均為1168元,伙食費平均為1000元,費用仍較高,而如果貧困地區附近無公立幼兒園,幼兒學前教育費用將更高,貧困家庭只有放鮮前教育。
2.2 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缺乏,分布與結構不合理
偏遠地區農戶子女就學仍十分不便,距離學校的平均距離分別為幼兒園1.1公里,小學3.7公里,初中3.3公里,高中/中專38公里。樣本中農戶中小學學生的學雜費、伙食費、交通費平均為689、1823、207元/年;初中生的分別為730、4357、400元/年。其次,農村小學、初中的教學條件、硬件配置、師資配備與城市學校相比差距懸殊,教育資源極度缺乏,貧困地區兒童無法獲得公平的教育資源。
2.3 高中、職業學校貧困生資助力度仍不足
根據調研數據,高中學生學費平均為3540元/年,伙食費3473元/年,交通費492元/年,有近30%的高中學生在學校附近租住房屋,家長進行陪讀,平均租房費用2171元/年。部分未考取高中學生需花費2萬元/年左右的費用就讀民辦高中。選擇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雖然甘肅省對貧困學生除國家資助政策外,再一次性給予3000扶貧補助,但仍無法滿足學生的基本花費。
2.4 高等教育對貧困生補貼范圍小,缺乏精準性
我國高等教育普遍情況為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合計約15000元每年,調研數據顯示,大專、本科以上學生的平均學費為6615元/年,伙食費平均為8265元/年,與普遍情況基本相符,而目前大學獎學金、貧困補助名額仍較少,同時對貧困生的認定不精準,高額的高等教育費用對貧困家庭負擔沉重。
3 隴西縣實行教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3.1 提高農村地區幼兒園覆蓋率
頂層設計,多方協調,在幼兒園建設用地、審批等方面特事特辦,盡快在人口密集的連片貧困地區建成高標準幼兒園,達到公辦幼兒園數量占比50%以上、每一個鎮有一所公辦幼兒園的標準。提高貧困地區幼兒園軟硬件條件,降低收費標準。適當延長幼兒園放學時間,使家長能夠安心生產和工作。整合資源,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興辦幼兒園,優先在貧困地區實施幼兒園階段的義務教育,將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延長至15年。
3.2 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軟硬件建設水平
對鄉村教師進行再培訓,提升其知識水平和層次,強制師范院校免學費畢業生到偏遠農村地區服務2-3年,提升鄉村學校教師的層次。提高貧困農村地區工資水平和補貼,實行輪崗制、淘汰制,以及優秀教師共享制等配套政策和措施,促進優秀教師向薄弱貧困地區學校流動。提高農村學校的硬件配置水平,逐步縮小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
3.3 加大對高中、職業學校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
對建檔立卡戶高中學生免住宿費,補助交通費和生活費,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使其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對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貧困學生加大資助力度,資助金額要與其在校的基本花費相當。同時,可由企業定向資助培訓,如企業資助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全部費用,而學生在畢業后承諾到企業服務一定年限的方式,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3.4 提高貧困生高等教育補貼的范圍和精準度
建議全國建立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共享機制,高等院校依據該數據平臺優先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資助,提高補貼的精準度,同時,逐步擴大高校對貧困大學生的補貼范圍和力度。地方政府對建檔立卡戶分級分類,按貧困程度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補助發放。積極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髙等院校學生的資助工作中,如吸引企業設立獎學金、貧困生補助,支持和鼓勵特困生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
作者簡介
楊建霞(1993-),女,甘肅隴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