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起貞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水利工程在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應,對促進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正在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它往往破壞大量的生態環境導致生態環境平衡。本文將主要探討水利工程建設中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策。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
我國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對于促進我國的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在促進資源合理利用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對于我國的經濟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現實中,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水利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水利工程建設對于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大多數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破壞了河流長期演化成的生態環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態均一化和非連續化,從而改變了河流生態環境的多樣。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設會改變天然河道的水質水溫,尤其是水庫的建設。因為水庫具有水面寬、水體大、水流遲緩等特點,再加上水體受太陽輻射等作用,使的水庫具有特殊的水溫結構。當水庫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陸面的發射率,從而使得水面熱量輻射值增大,造成水庫蓄水后的壩前水溫比天然河道水溫高,水溫的變高就會對于魚類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對于下游的魚類繁殖不利,導致推遲魚類產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對河流的水質產生一定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該區域的河流水速減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導致水質自凈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會使沉降作用加強,導致水體重金屬沉降加速,導致水質重金屬污染嚴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設也會對該區域的氣候及地質產生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影響該區域的氣候變化,尤其是水庫的建設,會形成廣闊的水域,導致蒸發量將比水庫建成前明顯增大,進入大氣的水汽增多,導致該區域的降水增多,霧天增多,改變原來的氣候。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可能引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最顯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及運行過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往往會破壞大量的林地、草叢、農田等植被。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的進行,施工方要進行工程占地等行為,結果就會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壞,可以說大量的植被破壞影響了陸生動物的棲息地,同時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經處理直接向河道排放,從而改變了河道的理化性質,惡化了河道岸邊的爬行動物的生存環境。水利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污染使大量的動物被迫遷移,結果導致該區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運行期內,也會導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庫建設)所破壞。在河流區域周圍,植被種類多樣,而破壞這些植被使得這些植被生存環境喪失,造成物種群居減少,使得該區域的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結構發生變化。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運行也使該區域的濕度增大,導致棲息于低于該區域濕度的鳥、獸的生活范圍遭到破壞,被迫向其他地區遷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會阻礙動物的遷移,大大影響了動物的生活習性。
3、水利工程建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對淹沒區和工程范圍內土地占用和居民遷移安置,工礦交通等基本設施的拆遷重建,以及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遷移等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都是以犧牲該區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鎮、工廠甚至文物古跡等,給該區域造成很大的損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該區域水位上升,該區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響,使耕地鹽堿化,甚至可能成為沼澤地。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該區域的氣候發生變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傳播,影響人群的身體健康。可以說,為了水利工程的建設,該區域的人們就要搬遷,而對這些移民進行安置,就要進行新城規劃及建設,并且利用新城的現有資源來興辦一些工廠、企業,促進移民生活,但是如果這些建設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產生一些新的環境問題。
二、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的具體問題分析
1、因水庫淹沒,庫區移民安置中毀林開荒將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當及生活環境改變,移民生活不安定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在我國人多、耕地少的條件下,應盡量減少水庫的淹沒損失,對庫區內盡在高水位時才被淹沒的土地適當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水庫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庫岸崩坍,誘發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勢變化對壩下與河口水體生態環境產生潛在影響。岸坡浸水后,巖體的抗剪強度降低,在水庫水位降落時,有可能因喪失穩定而坍滑。將給工程的正常施工和運行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
3、水庫蓄水后,會引起庫周圍地下水位抬高,導致土地鹽堿化等。
4、水庫蓄水后,因水流變緩,水體稀釋擴散能力降低,水體中污染物濃度增加,庫尾與一些庫灣易發生富營養化。
5、一些水庫蓄水后,水溫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出現分層,對下游農作物產生危害。
6、水庫淹沒會影響陸生生物的生活環境;修壩對水生生物特別是洄游性魚類將產生直接影響。
三、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對策
1、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水利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合理選址提供依據,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給環境帶來難以消除的損害。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首先要進行環境狀況調查,對當地的氣候環境、水文、水質、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進行調查。其次就是根據調查的結果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對當地的環境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并預測造成影響的程度。最后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對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就是通過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從整體上評價擬建工程的各要素和過程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及改變程度,為比較選擇方案提供依據。
2、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為防止和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及生態平衡的破壞,應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而且依靠當地自身的能力很難使生態得到平衡,經濟得到發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建設方面,應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及補償的范圍。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應在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中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對當地的生態進行補償,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態平衡。可以說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還原生態以價值,不僅是緩解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有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
4總結
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問題,實質上是人與自然關系在水利上的具體體現。從水利實際看,任何一項水利工程基本質都應該是生態工程,水利工程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保護生態是水利工作的應有之義。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認識和處理水利工程生態影響問題,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