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向萌 蒙彥采 鐘玉華
摘要: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全面發展,競技體育取得歷史性跨越。舊中國的競技體育水平低下,三次參加奧運會沒有任何項目進入決賽。建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競技體育連續取得歷史性突破和連續跨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體育產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承擔的歷史使命更加明確和重要,責任更加重大。本文通過剖析體育產業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從而明確體育產業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體育產業;體育萌芽;國家扶持;打擊凋零;朝陽產業;互聯網+體育
1.體育產業發展時期
1.1體育萌芽時期
在1949-1954年,“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促進中國體育發展的直接誘因。新中國體育產業起步階段,黨籌備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力圖發展體育,民強國強。這個時期,中國開始普遍出現了體育器材,體育設施裝備,體育健身館等。在體育銷售行業,體育服務業,體育設施業的一串經濟鏈的風氣下,體育開始成為健康的主流方式。這使得體育產業得以萌芽。從此,大眾的消費傾向開始多了一項選擇。
1.2國家扶持發展時期
在1954-1966年,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的提出是中國體育發展的根本保證。對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黨領導人頒發一系列政策為全民鍛煉提供了保證。尤其在教育改革,國家高度重視體育科目,并強調體育能為教育服務將會釋放更大的潛力。并且,國家給予優惠政策,做到讓體育設施充分發揮健身娛樂作用,使國民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讓體育經濟繼續可持續發展。以國家為主導,社會鼓動,全民參與為基礎的情況下,體育產業發展呈加快趨勢。
1.3打擊凋零時期
在1966-1977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影響中國體育發展。體育事業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影響,體育管理部門被撤銷、各專業運動隊伍被解散、全國各種體育競賽被取消,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停止,體育場所大多被改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和挫折。
2.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
2.1對中國經濟建設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功能與價值越來越被人們認同,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指向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眾體育和職業體育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如,在美國體育產業總值超過千億;在其他歐美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產值達到上百億美元;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的發展,體育產業也迅猛發展,被譽為我國的“朝陽產業”。
2.2對中國文化建設影響: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作為民族精神。有鑒于此,體育作為一種身體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人們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意志,是人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踐行與培養。體育與文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文化建設與體育事業是緊密聯系的。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當五星紅旗在奧運會賽場上升起時,國民為之歡呼、驕傲。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豪感在此得到充分展現。奧林匹克“更快,更好,更強”的口號,不僅是指在運動場上的優異成績,還是向全人類發出奮力拼搏、開拓進取、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號角。這與中國精神文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一致的。體育產業體現的文明精神是促進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發展創新的有益動力。它既能促進身體的鍛煉,又能促進文化的發展,同樣體育產業也是如此,體育產業為體育鍛煉提供了場所,同時帶動體育,經濟,教育三者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相互交合,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各個地區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因此可以說體育產業是促進文化進步的源泉。體育產業的發展將會在文化建設中不斷補充體育文化,不僅使中國文化建設更加完善,還以輔助性的角色促進其他文化層面的發展,如在體育中培養吃苦耐勞、勇敢堅毅的意志,進而鞏固思想道德建設,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3對中國政治建設影響:
以奧運會為例,韓國由于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這個國家的政治面貌和經濟環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從此走上了健康的快速的發展之路,奧運會從中起得作用是多少?當然不能用多少億美元來量化。不過不要忘了,摧化劑也是可以反向“摧化”的,前車之鑒是前蘇聯,由于奧運會不太成功而“摧化”了這個龐然大物走向死亡走向分裂。因此可以說,一個國家的興衰不是由舉辦一次奧運會來決定,但奧運會舉辦的成功將會給這個國家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奧運會舉辦的不成功將會為這個國家起到釜底抽薪或抱薪救火的負面作用。 因此體育產業, 有利于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責任感,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實現中國政治一體化,建設體育強國。建立起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體育事業政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體育產業的前景
3.1朝陽產業
201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指出,到2025年,我國要基本建立健全體育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體育市場機制和體育服務行業準入機制。并帶動其他產業穩步增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有生力量。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從其發展規模和結構來看,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體育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體育行業中的翹楚。
3.2“互聯網+體育”的模式
2015年3月6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曾提到:國家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互聯網+”的概念一下子火了起來,“互聯網+體育”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 目前“互聯網+體育”的創業項目大體有這幾類:關注訂場地的“趣運動”、“動起來”、“大滿貫”、“全城熱戀”;以社交切入的“約跑”、“悅動圈”、“樂奇足球”;體育教育領域也被廣泛看好,盛產了“少年運動家”、“初練”、“動吧足球”、“健康貓”等;另一方面,“虎撲—貴人鳥”、“動吧體育”、“鳥巢文化”等相繼宣布合作或成立基金,資本驅動力十足。由于互聯網的發達,未來的體育道路發展能融合現代要素使體育項目內容變得全面,體育場地設施變得完善,體育訓練技術更加先進,體育投資效應更加激情,體育產業一定有更加長足、穩步的發展。
4.結束語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這個論斷既概括了體育于國家和國民的巨大價值,又洞察到國泰民安對體育發展的基礎性支撐。“體育+”融合態勢充分體現體育產業的發展不管當代還是以后,于民于國有利無害。
參考文獻:
[1]朱子丹.構建“環荊州體育圈”的基本條件,戰略發展和可行性研究[N].湖北社會科學.2004(8):44-46
[2]王鎮興.基于文化強國理念的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10)
[3]佘君;金濤.中國體育發展的政治現代化價值[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24-25
[4]李夢義;高愛民.2008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的影響[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3):69-71
[5]鄒飛鵬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發展的經濟影響.經濟導刊.2007(S2):62-63
[6]于美娜.論發展體育產業與增加社會就業的關系[J].體育科研.2006,27(4):41-43
作者簡介:
[1]王帥,男(1997)長江大學體育學院16級體育教育專業,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2]向萌,女(1998)長江大學體育學院17級體育教育專業。
[3]蒙彥采,女(1997)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6級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
[4]鐘玉華,女(1999)湖北中醫藥專科學校17級護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