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紅
【摘 要】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對生態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善生態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成為當前林業工作的主要任務。文章從林業以生態林業建設為主,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觀念、思路和創新上對我國林業建設作出一些探討。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發展
一、生態林業的內涵、功能以及效益
(一)生態林業內涵
生態林業是指遵循生態經濟學和生態規律發展林業,充分利用適當的自然資源促進林業發展,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環境的林業生產體系。它是多目標、多功能、多成份、多層次,也是組合合理、結構有序、開放循環、內外交流、能協調發展、具有動態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態經濟系統。
(二)生態林業功能
生態林業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主要功能,對水利工程使用壽命都有巨大作用,對農牧畜產、穩產起到屏障作用。生態林業建設是生態經濟多樣化和生態平衡的環境基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林業的建設能夠為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化創造條件,保護和發展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建設和恢復生態系統,有利于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生態林業不僅可以提供多種可再生資源、能源,還能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能夠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前景。
(三)生態林業效益
生態林業是指遵循生態經濟學和生態規律發展林業,是充分利用適當地自然資源和促進林業發展,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環境的林業生產體系。它是多目標、多功能、多成份、多層次,也是組合合理、結構有序、開放循環、內外交流、能協調發展、具有動態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方針要因地制宜,山區采取以林為主的綜合發展,并立足本地產品和資源,形成多層次、多品種、粗精結合的加工工業體系;林區則采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實行輪封、輪造、輪放辦法,使眼前與長遠利益結合。
二、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要求
可持續的、生態性的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要求。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是生態經濟多樣化和生態平衡的環境基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第一,能夠為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化創造條件。保護和發展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建設和恢復生態系統,有利于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第二,能夠為科技發展生態化奠定重要的物質和環境基礎。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從根本上提高資源基本生產率,“抵消”和“克服”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率,沖破增長極限,制止生物圈的退化;二是發展仿生學,通過生物方式重新設計工業系統和材料的性質,使科技進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三是促進經濟的重組,發展服務和流通經濟,更好地保護和服務于它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四是向自然資本投資,使生物圈能生產出更豐富的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系統服務朝著使全球范圍免遭巨大破壞的方向發展。污染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已列入各級政府的責任目標。目前我們主要采取直接減排即工業減排方式,從長遠看也可借鑒國外經驗實行間接減排,即造林固碳。森林固碳以其低成本、多效益,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護和發展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濕地,建設森林生態系統,是科學技術發展重要的物質和環境基礎。第三,能夠為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提供重要保障。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必然帶來人類經濟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人們的衣食住行已開始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追求無污染,保持天然特性。食品、人居環境等方面生態化趨勢尤為明顯,由此帶動了物質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同時,生態環境服務成為有價的消費品,生態旅游不斷發展,生態補償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和消費方式的重要因素人們生活、消費方式的生態化轉變,有賴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建設和恢復,不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
(二)加快生態林業建設是我國建設生態經濟的重要力量
建設生態經濟是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在準確把握國情基礎上的高度概括。核心是生態和經濟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它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相結合。林業提供的豐富而多樣化的生物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以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生態利益、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相統一的現代林業建設、綠色產品和旅游產業開發等形成的社會經濟發展潛力正在成為我國建設生態經濟的重要內容。
三、加強生態林業建設的途徑
(一)制定科技強林政策
依靠科技來發展生態林業經濟,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要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第一,加強生態林業的科學發展觀,圍繞林業發展的關鍵,探討林業的發展狀態,集中精力擴大我國林業發展的科學技術,將人力和財力相結合;第二,積極篩選、組裝并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林業的生產量,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主要應用于我國干旱地區造林難度相對較大的特點,推廣集雨造林、保水劑等措施;第三,推廣科學技術,強化科技的推廣和服務工作;第四,加強對生態林業相關部門的員工進行培訓,定期給他們講解關于林業的基礎知識,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基礎,對勞動優秀的員工給予鼓勵并有一定物質上的獎勵,促進所有的勞動者都能夠以生態林業的建設為根本,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五,拓寬資金渠道,加大林業科技的投入,加強科研基礎的設施建設,為生態林業發展提供條件。
(二)優化林業經濟結構
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建設生態林業,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要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三)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建設
生態林業做為一項全民眾參與的社會性工程。有利的充分地吸引社會生產要素投入,有利于激活林業內部的運行機制,有利地促進林業部門的職能轉變,實現生態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道路,一定要靠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過去由于國家的傳統概念導致生態林業發展只能以集體經營為主,只要國家下計劃,才可以進行植樹造林。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林業的重視程度加深,非公有制的經營也逐漸擴大,無論是從育苗、造林還是從木材加工、林果生產等方面,都應引進社會資本進行建設。
四、結語
生態林業建設是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林業建設思路,是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可持續的、生態性的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要求。是實現我國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個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呂宏宏,趙聶生.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探析[J/OL].現代農業科技,2018(18):143-144[2018-09-17].
[2]李珍.生態林業建設推動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5(39):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