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玉
【摘 要】本文針對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展開分析,思考了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的基本的形式,繼而以LPG為例研究了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的具體的情況,并對如何更好的防范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提出了一些防范的措施。
【關鍵詞】可燃;毒性氣體;泄漏;擴散;防范
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對社會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為了保證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的安全,不論是在哪一個環節,都要避免出現泄漏和擴散,這就需要我們首先明確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的基本的情況。
一、氣體泄漏的形式
由于泄漏口的大小、形狀、壓力、溫度以及泄漏物質組分的不同,均會影響泄漏物質的泄漏形式。在高壓或者低溫的儲罐中,氣體大都是以氣液兩態共存。在較小的泄漏量下泄漏的氣體會迅速發生閃蒸變成氣體,在空氣中以重氣或者非重氣的形式進行擴散。在泄漏量較大時,泄漏的氣體來不及蒸發,會以液體的形式泄漏到地面上形成液池,液體與周圍環境進行換熱,發生蒸發變成氣體,進而以氣體的形式按照重氣或者非重氣的形式進行擴散。
二、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研究——以LPG為例
(一)LPG性質
LPG在常溫常壓下為氣體,為了便于運輸、儲存,通常把LPG壓縮裝進儲罐中進行儲存、運輸,經過壓縮的氣體變成液態;或者對氣體進行降溫低溫存儲,LPG從氣態變化成液態。液化石油氣液態的密度為580kg/m3,氣態的密度為2.38kg/m3,引燃溫度為426-537℃,燃燒值為45.22—50.23MJ/kg,爆炸極限為1.5%—9.5%。
LPG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丙烷、丁烷、硫化氫、氫氣、一氧化碳等,其中丙烷的沸點為42℃。,即丙烷極易氣化,不需要設置單獨的氣化裝置,自高壓儲罐中噴出后會迅速氣化;丁烷的沸點為-0.5℃,沸點比丙烷的高,在溫度較低條件下不易氣化,一般不單獨使用,通常與丙烷混合使用。下面是液化石油氣產生的熱量與其他燃料熱量的對比結果。
(二)LPG泄漏擴散過程
根據上述重氣判斷的規則可知,液化石油氣的泄漏擴散屬于重氣的泄漏擴散,重氣的泄漏擴散通常分為四個過程:
重力沉降:LPG自泄漏口噴出,在初始噴射動量和風速作用下,上升變形。當初始動量消失后,重力占主導地位。由于云團與周圍的空氣之間存在密度差,從而導致重氣塌陷,使重氣云團厚度降低以及徑向尺寸變大,向近地面處擴散;
空氣卷吸:由于云團與空氣之間存在密度差,云團在沉降時會將空氣卷入到云團中,使得云團體積膨脹,云團被稀釋,卷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頂部空氣卷吸,另一種是側面空氣卷吸;
云團加熱:初始泄漏的液化石油氣的溫度較低,周圍空氣的溫度較高,云團與空氣之間進行熱量交換,云團吸收空氣中的熱量,溫度升高;
重氣轉變為非重氣:云團受到空氣的稀釋以及與空氣的熱量交換,均使云團的密度降低,逐漸接近于空氣的密度,失去重氣效應,由重氣氣云逐漸轉變為非重氣氣云。
三、防范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的措施
(一)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
應對相關法律法規,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加強宣傳,以促進社會知曉率的提高。從過去發生危險化學品運輸重大事故所受到的法律追究情況來看,知道條例的人屈指可數。所以積極宣傳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規非常有必要,并就托運人對承運人宣傳教育的義務、責任、形式作出明確規定,以進一步學習與宣傳條例,加強宣傳對組織學習非法從事危險化學品運輸所導致的重大事故的案例,為非法從事防范可燃及毒性氣體運輸的人與非法托運者敲響警鐘。
(二)完善危險化學品監管體制
一方面,應賦予相關部門(公安部門、交通運管部門)行政處罰權,使之可以依法處罰非法托運危險化學品的托運人,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給予嚴厲處罰,將防范可燃及毒性氣體運輸源頭第一道防線筑牢;另一方面由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對防范可燃及毒性氣體的運輸進行統一管理,全面監管危險化學品的各個環節。現階段,可根據危險化學品的穩定特性與危害特性等級分類管理運輸,以將管理重點突顯出來,促進管理效果的提高。
(三)加強對托運人的管理
一旦托運人未落實責任,那么也就無法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源頭管理。所以,應結合《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相關內容將相應處罰條款給制定出來。建議在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進行修改時,對托運人的法律責任予以明確,并將相關部門對托運方的監管責任落到實處,從源頭上將危險化學品的托運關把牢。與此同時,還應將對嚴重隱患的危險品運輸車輛的強制措施權賦予公安交管部門與交通運管部門。
(四)提高防范可燃及毒性氣體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
運輸車輛必須配齊應急設備加強培訓駕駛員的安全教育,建立各級應急反應領導機構,根據事故特點的不同采取針對性應急措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總結了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的基本的內涵和形式,探討了可燃及毒性氣體泄漏擴散的具體的案例,提出了防范擴散和泄漏的措施,可供今后工作參考。
【參考文獻】
[1]]石景峰,張貴梅.道路危險品運輸中的安全因素及對策探析[J].科技與企業,2017(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