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摘要:傳播學科作為一門位于社會十字路口的學科,社會傳播技術的進步必然促使傳播理論和學說不斷發展。當下,互聯網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基礎,它不僅僅是一項傳播技術,更加構造了一個新的社會傳播網絡。在新的結構下,社會各種傳播因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互聯網的匿名性、平等性、時效性等特征使得傳播者和受眾本身的心理特征和二者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個基礎上,作為傳統的大眾傳播強效果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也必然有著相對應的改變和發展。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互聯網;匿名性:時效性:心理因素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由來和產生背景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產生源于一次聯邦德國議會選舉,在1965年選舉過程當中,競選雙方得到的支持率相差并不很多,但是到了最后投票時卻發生了選民投票的“雪崩”奇怪現象。為此,伊麗莎白諾爾·紐曼對選舉期間所有調查數據進行了詳盡分析,最終她找到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那就是在最后時刻選民們對獲勝者的預估發生了非常大的傾斜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多數人心理產生了很大變化,最終導致在投票時迫于心理壓力改變了自身原有的投票意向。
1974年,伊麗莎白諾爾·紐曼在她的論文《重歸大眾傳媒的強力觀》中最早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一一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對這個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在這個理論當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命題:個人意見表明是個社會心理過程、意見表明和沉默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傳播過程、大眾傳播可以影響制約輿論。相對于個人來講,對被孤立的恐懼是人們保持沉默的最關鍵心理因素,因此,公眾意見和輿論的形成并不是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多種群體傳播要素混合的結果。
二、沉默的螺旋理論在互聯網時代應用時面臨的傳播環境挑戰
1.匿名性:群體壓力驟然減少
互聯網所獨具的匿名性使得用戶可以利用互聯網、社會化媒體進行互動交流,發表意見時他們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可以通過匿名來表達觀點,與此同時,自己的真實身份不會被泄露,所以并不用刻意為了維護自己真實社會地位和身份而改變自身比較激進或者最符合自己想法的觀點。所以,在整個傳播機制當中,個人受到的相關社會規范約束較少,就不會再因為害怕被孤立而減少自我表達,心理負擔會相較于傳統媒體下發表個人意見減輕很多,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論其中最關鍵的心理基礎要素在互聯網時代就遭遇到了極大的挑戰。
2.傳播主體多樣化:去中心化使得主流意見傳播效果減小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電視、廣播、雜志等主流媒體利用自己所獨占傳播資源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進行單向性的信息分發,受眾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只有接受相關主流信息的義務,而缺乏對于相關信息的反饋,個人的意見也得不到重視,從而在整個傳播活動當中都處于被動地位。在互聯網時代,受眾進行信息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成本幾乎歸零,對技術和專業程度要求也非常低,而且技術的發展使得用戶進行信息發布速度更快、形式更加多樣。因此,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地位受到了動搖,所以由此看來,沉默的螺旋理論當中主流意見營造相應氣氛的要素也被削弱了。
3.網絡傳播時效性大大增強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網絡傳播技術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傳播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信息傳播不用再通過重重把關人的把關流向受眾,而是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任何事件都可以通過用戶的移動終端實時更新在網絡上。這就使得以往媒介創造社會現實傳播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微博、微信等各種移動終端在推進傳播意見氛圍形成的過程當中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沉默的螺旋理論在互聯網時代應用時仍有較大空間
1.群體壓力并沒有消失
在網絡社區當中,受眾的意見發表也并不是完全的隨心所欲,受眾在當今互聯網社會化媒體當中,必然生活在一個交往圈當中,在這樣一個社會圈層當中,受眾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對一些事情發表自身意見,而在圈層交往的這個過程當中,線上的交流互動環境和線下交流互動環境在本質上并沒有不同,甚至受到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個人意見在特定時候會發生更大的變化。
2.受眾處理信息的方式多樣化
在互聯網上用戶發表意見并不是一種義務,更多的時候,用戶主要進行對相關信息的瀏覽和查看,只有在充分的心理動機和外界激勵因素的作用下,他們才會進行評論和意見的發表,從整體上來看,網絡信息用戶輸出端處于較低水平,而與此同時,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用戶將會積極發表意見,由此也能形成沉默螺旋理論當中的兩方較大實力對比。
四、結論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印刷術、電子媒介等在引起社會結構變化的同時,對傳播理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促進了一大批傳播效果理論和實踐的更新和發展。沉默的螺旋理論應用也將隨著社會化媒體環境的改變而產生一些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