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杰
摘 要:高校官方微信作為高校宣傳工作的重要新媒體平臺,具有其他校園媒體無可比擬的傳播優勢。做好高校官微,須從團隊建設、選題策劃、內容及交互體驗等方面入手。筆者以管理華僑大學官方微信實踐為例,分析了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官方微信的可行性運營方案。
關鍵詞:高校官微;新媒體;運營管理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當下最流行的一種自媒體形態,也深受高校師生喜愛。以華僑大學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校內各類微信公眾平臺共73個,微信公眾平臺已成為高校校園媒體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華僑大學官方微信于2013年7月開通,至今已有粉絲4萬多,曾獲“2015年度全國高校新媒體百強”。筆者在管理華僑大學官微的實踐中不斷探索,認為高校官微運營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團隊運營是高校官微正常維護的保障
對于高校官微來說,想要做出一篇圖文并茂的原創推文,不僅需要討喜的選題、創意的文案、精致的配圖、清晰的排版,有時還需要H5網頁制作、音視頻的拍攝剪輯等,顯然,這些工作靠一個人單獨完成是很不現實的。
華僑大學官方微信自2013年注冊后,均由校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單獨兼職運營,起初推送頻率較低。隨著學校對新媒體工作的愈加重視,2015-2016兩年間,華僑大學官微共制作了214篇推文;自2016年9月開始,華僑大學官微開始有學生加入,進行團隊作戰,推文頻率和質量有了全新突破。2017年華僑大學官微推文175篇,累計碼字25萬,閱讀總量突破340萬人次。團隊運營越來越成為一個高校官微正常維護的首要保障。團隊運營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推文的頻率和質量上,更體現在官微的選題和日常維護上。隨著官微團隊的壯大,不同成員之間互有分工與合作,也因為成員間思想火花的碰撞而使選題有了更多可能性。
二、專題策劃是高校官微推文構成的前提
高校官微的粉絲多為校內師生、校友及家長等,要從受眾角度出發,必須加強專題策劃能力。高校工作具有較強的周期性和規律性。作為學校官微,即便是在周末或寒暑假期間,也要有適當的推送維護,這就要求必須提前進行選題策劃。
每年的6月是高校的招生、畢業季,9月是開學季,對于類似的校內“規定動作”,提前將相關素材積累下來進行專題策劃,既可提高工作效率也使推文內容更加豐富。如為了加強師生對于校史的了解,在2015年華僑大學建校55周年之際,華僑大學官微策劃了共計十期的特別專題《你不知道的華大史》,如為何建校在泉州、為何學校全是石板路等,以校史中的小細節為突破口,故事化地講述風格使人眼前一亮,取得了不俗的傳播效果;針對學校食堂的各類美食小吃,制作三期《深夜食堂——華大的幸福食光》,廣受師生好評;策劃《華僑大學!!!九冠王!!!》《華大,為你心疼,更為你感動》等專題,閱讀量屢次打破華大官微紀錄,有力地對學校進行了新媒體宣傳。
三、內容為王是高校官微推文傳播的關鍵
自媒體時代,傳播對象在一篇文章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如何在幾秒鐘內迅速抓住受眾眼球,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標題文案要有創意,立片言而居要,從推送主旨出發進行語言提煉。如針對華大醫學院復辦的新聞,官微將標題定為《醫學教育,華大等你48年!》,一句“等你48年”既突出了復辦主題,又使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期盼躍然紙上;為突出學校的國際化辦學特色,官微推出《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生做同學是怎樣一種體驗》,采用“知乎體”標題,吸引讀者閱讀文章。其次,高校官微的內容須不拘一格。筆者分析了華僑大學官微2015和2016兩年的推文,發現內容既有學校重大新聞、學生活動,也有校園風光、美食、文化,及通知公告等。其中,有關校園生活的推文達76篇,約占兩年推文總數的三分之一,而這些內容往往也是閱讀量較高的推文。正文的語言風格也要契合當期推送主題,只有用心做好了內容,才可能使推文更具吸引力。
四、交互體驗是高校官微長期發展的核心
師生對高校官微進行關注,一方面是為了第一時間獲取學校的相關重要信息,同時也對該公眾號提出了一定的互動體驗要求。
關注者與高校官微互動通常通過兩種留言方式。一是直接在高校官微后臺留言,二是在推送文章底部進行留言。無論是哪種方式,若得不到官微積極回復,就會影響到關注者的用戶體驗,甚至有可能“取關”。
華僑大學官微主要采取人工和關鍵詞回復等方式進行互動。針對學校招生工作,華僑大學官微設置了“錄取”“分數線”“通知書”等關鍵詞,集中有效地解決大多數考生的疑問;針對校園環境及生活,設置了“美食”“宿舍”“風光”等關鍵詞,使關注者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該校的校園生活;針對需要個別解答的疑惑,則會不定期登錄官微后臺進行留言查看,并在第一時間將關注者的問題轉交至相關部門,尋求解決方案后進行留言回復。
微信公眾號經過了近六年的發展,高校官微數量已基本趨于穩定,官微運營將成為今后其管理工作的重點。想要在眾多的校園媒體中脫穎而出,高校官微團隊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媒體理論學習和實踐,堅持內容為王,做好選題策劃,用原創的內容和完善的服務來運營官微,只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官微成為師生喜愛的校園新媒體平臺。
參考文獻:
[1] 陸高峰.微傳播時代的媒體生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 李加禾.高校官方微信平臺運營創新建設——以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官方微信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2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