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
摘 要:播音主持不僅面向大眾傳播社會信息、價值觀,同時兼具傳達情感的作用。因此播音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語言內涵以及影響力都是廣播電視節目自身價值、信息傳播力的有效標志。在實際工作中,播音員的語言能力尤為重要,為了更好的提高廣播電視節目質量,文章詳細分析新時期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播音主持藝術;創新策略
當前學術領域中針對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研究大多數都是基于播音學而衍生和拓展的,其主要是集中在傳統語言藝術的審美訓練以及語言意識的總結方面,對于社會環境的適應以及播音語言藝術的表達重視度并不高。對此,探討新時期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期播音主持藝術特征
1. 口語化特征
在當前市場環境、文化環境以及消費文化語境的前提下,電視廣播主持人的語言必需從“傳者為主”轉變為“接受者為主”,同時將受眾作為媒介本身的重要評價人員,受眾的語言喜好、習慣性必然會決定電視廣播本身的發展前景以及生存價值。 當下受眾的語言喜好大多以生活化為主,觀眾更習慣于貼近生活的語言,傾向于親和的交流方式,所以傳統字正腔圓的講說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針對這一點,口語化的語言必然成為主流,當前也有許多的電視節目推出了大眾化的內容,例如重慶地區的部分市級電視臺在語言方面采取了方言,這一種表述方式更加符合當地居民對于信息接受的習慣性,同時也是凸顯方言文化的交流方式,屬于口語化的典型表現。
2.多元化特征
播音主持人的語言多元化發展主要是滿足受眾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因為受眾在語言審美方面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所以信息傳播的多元化也顯得非常重要。 播音主持雖然是一種社會化的語言,但是也具備較強的代表性以及社會影響力,但在當前環境下,播音主持人也需要脫離傳統語言藝術要求的約束,并突出自身的語言深度、廣度、多元化角度等。例如,以《藝術人生》《超級訪問》這兩個節目為例,后者在受眾群體方面更加廣泛,其主要原因在于主持人的表述方式、交流語氣等更加多元化,可以吸引不同性格、喜好、經歷的觀眾,這也是語言藝術本身存在價值體現途徑之一。
二、新時期播音主持藝術的創新策略
1.文化藝術策略
播音主持人屬于文化傳播的主要人物,主持人需要借助文化的內在策略實現對于民族文化的詮釋以及理解。當前,伴隨著全球化理念的不斷深入,播音主持領域也存在著國際化、西方化崇拜的現象,甚至有部分播音主持人模仿港臺腔、中英文摻雜的現象。這一種表現性的時尚語言在受到大眾追捧之后更刺激了主持人對于外來文化的崇拜,這也是播音主持人領域所存在的問題之一,同時也是阻礙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原因。對于外來文化而言,播音主持人需要有正確的認知觀,不能完全是“拿來主義”,需要立足于我國的傳統文化,正確的理解跨國際性文化的交流,采取借鑒、參考,正確的辯證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
2.情感交流策略
我國的播音學當中提出,播音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創作必須注重情感的交流以及表達,著名主持人趙忠祥也提出如果播音主持人沒有對于民族文化如癡如醉、難以抑制、發自肺腑的愛念,便不能當好主持人。這種描述一方面是文化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是情感的一種體現。在當前市場環境之下,播音主持應當更加注重主體之間的情感溝通與交流。例如,注重和受眾之間的虛擬性溝通。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斷的創新語言手段和觀眾進行交流和溝通,實現和觀眾潛意識層面上的交流。以《天天向上》這一經典節目為例,這一節目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主持人會借助相應的事件,構建出和受眾交流的虛擬場景,同時由多名主持人分別充當受眾的角色,進而實現虛擬性的交流。
3.語言交流策略
雖然客觀的環境一直處于變化狀態,播音主持人的語言理念必然是根據語境特點來進行改變,但是播音主持人最根本的語言原則便是真實性,這是無法撼動的原則。 美國的語言學家提出,語言的主要原則便是質量、禮貌、數量、關系四個方面的準則,同時禮貌的準則是最為基本的原則,質量其次。對于播音主持人而言,語言的信譽度是基本的標準之一,同時在信息傳遞和傳播的過程中,語言主持必須高度尊重事實本身,同時表達出最為真實的事件內容,不能說不真實的話或沒有充分證據的話,做到言之有意、言之有物,這也是語言藝術以及語言魅力的基礎。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代社會環境、消費文化的語境下,播音主持人的語言藝術生產必須是符合受眾者的基本需求,同時注重語言方面的交流性,尤其是文化、情感方面的交流,同時注重文化的語言策略以及情感的交流策略,力求廣播電視節目達到更卓越的語言交流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慧琛,論新常態下播音員主持人的媒介素養與媒介責任[J].當代電視,2016,23(3):96-97.
[2] 趙霞.淺析廣播新聞播音主持的藝術性及情感表達[J].新聞愛好者,2017,21(9):76-78.
[3] 湯寒楓.試述播音主持工作的本質要求[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4(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