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迪 吉喆
摘 要:隨著新興科技的興起,媒介融合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媒介融合大大加速了全媒體環境的發展,是現代文明進步的標志,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與前景,但就其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乃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文章總結了媒介融合的發展現狀與傳播特征,分析了我國媒介融合發展的限制,并提出簡單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媒介融合;發展現狀;傳播特點;優勢;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新資訊媒體生態環境的變遷,“媒介融合”成為世界范圍內傳媒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與重大現實,被視為全球性的熱點。20世紀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媒體信息技術極大豐富了傳統媒介環境,媒介融合促使大量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媒體界興盛繁榮的背后,其實隱含種種危機,分析其發展優勢及面臨的困境,對促進媒體融合的發展十分必要。
一、媒介融合的發展現狀與傳播特點
我國媒介交融的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跨區域的整合與收購。即開展大型跨媒介傳媒團體,對小型媒體機構進行晉級收購;第一種是媒介技術的融合。即新舊媒體技術的優勢互補融合,構成新的傳播形式以及全新的媒介發展狀態。以下簡要分析媒介融合的傳播特征:
1.新聞等經營業務的資源共享
媒介融合跨越了各媒體間的壁壘,優勢互補,不同模式的媒介互通,資源共享,逐漸形成新的一體化采編程序。首先集中采集素材呈現資源共享的模式,然后再依據不同的受眾群體的需求,將共享的新聞內容制作成文字、圖像等,形成不同格調的信息產品,在多元化的媒體平臺相繼流傳,并多媒體切入,交叉運行,全面覆蓋于各自的受眾。一體式的采集,多樣式的發布,在廣播、電視、網站、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發布傳播各類資源,主題突出、更具目標性,資源兼顧整合,集約運轉。
2.媒體與科技緊密融合,實現媒體形態轉型
數字技術與通迅技術的發展,使現階段媒體轉播呈現出彼此融合的傳播狀態。媒體與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媒體依靠新技術,與網絡科技緊密融合,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根本,以新興媒體快速傳播的特點為輔助,擴大宣傳效能,加強主流媒體的地位。媒體與科技的結合,涌現出大量新興媒體,極大提升了媒介的傳播效應。
3.“三網合一”的媒介融合趨勢
“三網合一”即電信網絡、計算機網絡以及廣播電視網絡三者的媒介融合,逐漸形成一個集數據、音頻和影像為一體、集中的網絡信息系統。 以全數字化網絡設施為載體,將電視、電腦及手機有機融合,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方便、快捷。同時“三網合一”的媒介融合趨勢,降低了媒介信息產品的制作成本,更具集成性和一體化,提升了規模效益。媒介融合的發展目標是使受眾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務。
二、媒介融合的優勢
1.強大的信息搜集功能和實用便捷的應用
媒介融合的搜索功能日益強大和廣泛,受眾可以自由的獲取信息,而不受地理隔離等物理因素的限制,使用也及時便捷高效。搜索的結果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以文字、圖片、視頻等的方式呈現,并能夠評級分類,這也是其特性和優勢。現在是信息時代,媒介融合越來越強烈的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能夠更迅速、及時地獲取有效信息。媒介產品發展的方向在向更細微便攜處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適。
2.目標明確,滿足個性化服務需要
媒介融合使受眾可以根據個人需求,以任意的方式獲取資料、購物、瀏覽新聞、觀看視頻等,豐富人們的生活。媒介會根據受眾的瀏覽記錄,根據受眾的喜好,將相關信息準確發送給受眾,節約經營的成本,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3.靈活的時效性與生動的感官性
及時的了解時事熱點消息,獲取各類最新的知識與資料會更加簡單便捷。新媒體作為一種信息通訊、數據傳遞和資源共享的方式,有高效率、全球性、覆蓋面廣等優越性,是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媒介融合使大眾能夠運用不同的方式傳播信息,可以是視覺,也可以是聽覺,還可以是多種感官的綜合。
4.強烈的互動性與擴大傳播效果
媒介融合的發展使過去的信息接收者變為能夠閱讀信息和傳播信息的主動方,受眾有話語權,能自由地交流、評論、傳播各類信息,使傳播的范圍擴大,傳播的廣泛度提升。網絡信息呈現出大眾傳播的勢態,在各類APP上發布新聞消息或廣告,閱讀者是全球范圍內的受眾,并且傳播迅速。如在微信、微博上發布的新聞廣告可以轉變為群體傳播,傳播效應不斷激增。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可以自由地參與網絡信息的發布與交流,信息的接收和傳遞也變得迅速。
三、媒體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1.傳媒產業的管制缺少統一規劃
當前,我國還沒有對傳媒產業確立市場管制,造成整體布局不嚴謹,管理機構不統一,實施措施不完善。目前的媒體集團組織,大多管理體系相對獨立,雖然體系大框架逐漸成形,但是內部的管理結構不完善、組織分散,實際操作性欠缺,整合能力匱乏。因此,媒體融合仍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實現深度融合。
2.新媒體人才不足,制約媒體融合的發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媒體機構對新聞媒體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要求相同的素材內容,要有不同節目類型、年齡和職業群體的多元報道。而傳統媒體從業者,只是具備單一的采編技能,并且知識結構不交融,技能不集成,從而限制了媒體融合的發展。因此,媒體從業者要在提高文化素養的同時,增強職業技能,靈活應對日新月異的媒介環境。
3.侵權現象愈演愈烈,對原創內容生產造成損害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用戶使用網絡通訊工具,可迅速對原創內容進行轉載、轉播,使得侵權現象愈演愈烈。侵犯現象嚴重損害了原創作品的生命力,如果任由這類現象發展,高質量的原創會越來越少,更會影響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助長抄襲復制現象的滋生。因此,媒體界應強化創新意識,注意對原創的保護, 構建媒介業的新格局。
4.不良輿論導向,對人文關懷傳播產生沖擊
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 科技壁壘已被突破,大眾能自由的參與信息的傳播,在各類通訊應用上發表意見,相互交流。同時網絡環境繁雜,各類思想交鋒激烈,使得輿論信息得到爆炸式的蔓延。這些輿論并不是完全積極、理性的。受利益驅使的媒體人會利用媒體輿論的擴散效應,結合社會的熱點新聞和敏感信息,誤導輿論,扭曲價值觀,進行炒作,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媒體人應有自己職業底線與原則,不報道虛假消息,構建正面的輿論氛圍,因勢利導傳播人文關懷,這是一件值得引起重視的大事。
四、理性對待媒介融合,興利避弊
大眾面對繁雜的各式信息時要明辨,注意甄別,能夠去偽存真。媒體人在發布信息時,要注意其準確性和科學性,對自己肩負的責任具有清醒的認識,不捏造虛假消息,侵權。 同時,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職業操作技能。政府部門應加快推進我國新聞管理體制的改革,對傳媒產業進行統一規劃,使媒介集團能夠打破政策限制和行業壁壘,推進媒介融合,擴大媒介集團的市場。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祖迪.媒介融合現狀及發展前景初探.今傳媒,2012(6).
[3] 劉穎悟,汪麗.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與內涵解析[J].傳媒,2012(01).
[4] 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
[5] 付雅潔.加強媒介素養教育視閾下抵制虛假新聞的策略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16,4(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