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共建筑改造可改善建筑外部環境,提升內部舒適度,讓建筑更契合城市風貌,凸顯城市特色。本文針對公共建筑改造過程中建筑功能、物理環境、綠色節能等關鍵因素進行了分析,明確了公共建筑改造的必要性。
關鍵詞 公共建筑;改造;因素分析
當前,在我國城市中存在許多既有公共建筑,這些建筑在城市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現今也存在著使用年代久遠,與城市整體景觀不協調,能耗水平高,內部空間狹小,線路管線老化等問題。通過對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可改善建筑外部環境,提升內部健康舒適度,提高人們的工作、生活及休閑娛樂水平,讓建筑更能夠契合城市風貌,凸顯城市特色。
1 建筑功能改造
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物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必須滿足的使用要求。不同公共建筑具有各自的建筑功能,通過完善既有建筑功能體系、重置或調整功能區劃、功能業態配比優化等措施,可使改造后的公共建筑主體功能夠滿足新的功能業態可持續使用要求。
1.1 室內功能改造
現有建筑大多存在功能業態分區不合理,業態比重缺少科學配置問題。按照建筑發展方向,鼓勵改造后的建筑室內主要功能空間以大空間形態存在,增加空間的靈活劃分,可采用靈活隔斷來設置室內空間,應使建筑室內功能空間能夠適應未來功能變更帶來的空間調整需求。靈活隔斷通常指利用可再生材料,且可單獨拆裝的隔斷形式,它在安裝與拆除過程中基本不影響其他空間的分隔構件或隔斷,如敞開式空間的矮隔斷、玻璃隔斷、預制板隔斷、可分段拆除的輕鋼龍骨水泥壓力板或石膏板隔斷和木隔斷等。
1.2 空間拓展與延伸
在滿足建筑結構要求及相關部門審批許可的前提下,建筑改造可進行地上、地下功能空間拓展及延伸。地上空間可通過在既有建筑內部、頂部增加樓層或建筑外部形態拓展等措施,擴展或延伸原有建筑功能的空間容量,提升既有建筑容積率,提高建筑土地利用價值。地下空間可通過拓展建筑豎向地下空間或提升既有建筑地下空間的使用效率,提升建筑土地利用效率。
1.3 垂直交通與無障礙改造
公共建筑改造后應健全建筑場地與建筑主體的無障礙體系,實現建筑主要出入口、垂直交通及主要功能性用房等無障礙通行,應滿足《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2012)中相關要求。如果既有公共建筑無障礙體系健全,則改造過程中不應對其既有體系進行削減或性能弱化。垂直交通體系包括垂直交通、物品垂直運輸、消防與疏散等功能,建筑改造后應使垂直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對新增設建筑豎向空間的垂直交通設施,應滿足改造后的公共建筑實際使用需求[1]。
2 外立面改造
建筑外立面改造要結合當地的文化與地域特色,既有建筑風格已基本確定,在改造過程中保持原有風格或體現更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建筑改造過程中自身個性的展現,也是與城市整體規劃融合的手段。外立面改造主要包括加固設計和裝飾設計,通過對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實現建筑外立面構件形態與自然通風、采光、太陽能利用、遮陽等屬性的協同整合,將建筑立面改造設計的美學屬性與自然通風、采光、太陽能利用、遮陽等屬性進行有機結合。
3 物理環境改造
3.1 遮陽與采光改造
遮陽與采光設施改造應分別考慮嚴寒和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等不同氣候區太陽輻射特征,采取適宜的遮陽與采光體系。改造前應對既有建筑進行遮陽與采光現狀分析,了解既有建筑遮陽與室內空間的采光環境現狀問題。改造后更換或增設的建筑遮陽設施應與建筑或建筑外門窗等透明構件一體化設計,透明部件應具有遮陽能力。改造后要改善建筑室內自然采光的引入性,針對既有公共建筑中存在的大開間、大進深空間類型,可通過增設中庭、邊庭、庭院等方式改善內部功能空間的采光環境,改造后應實現室內有良好的空間光環境質量,滿足相應空間的自然采光標準。
3.2 自然通風改造
改造前應對既有建筑室內空間自然通風現狀進行分析。建筑室內通風應合理布置建筑室內功能空間布局與流線組織,利于建筑的室內氣流通暢。建筑室內主要功能空間內應形成清晰的室內通風風路,為改造后的室內空間提供自然通風利用的條件。鼓勵改造建筑通過設置合理的導風或引風構件,實現建筑室內空間的通風換氣以及氣流組織,強化室內通風效果。
改造后的建筑應有效設置開窗洞口,充分利用過渡季節室外空氣,改善室內熱環境,減少房間空調設備的運行時間,節約能源[2]。
4 綠色建筑與節能改造
4.1 建筑體形系數
建筑體形的變化直接影響建筑能耗水平,建筑體形系數越大,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損失就越大。可通過改造后的體形系數指標合理調控建筑造型、平面功能布局等內容,一般不宜超過0.4,如嚴寒、寒冷地區改造后的建筑體形系數不能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中規定值,應對該建筑進行權衡判斷。
4.2 傳熱系數
建筑與外界主要通過屋面、外墻、門窗、幕墻等維護結構進行熱傳導,改造后的公共建筑應符合標準中對不同氣候區傳熱系數的限值要求。建筑內部非采暖房間與采暖房間主要通過室內隔墻、樓板進行熱傳導,不同氣候區對建筑非采暖房間與采暖房間的隔墻傳熱系數的要求。
4.3 圍護結構改造
土建改造與裝修改造設計與施工應實現一體化,以保證改造后的結構安全性,節約建筑材料,減少二次建筑垃圾、噪聲等污染,節省裝修時間。鼓勵通過外墻的構造設計措施提升建筑屋面、外墻的保溫或隔熱性能。改造后圍護結構內部和內表面溫度應高于室內空氣露點溫度,使得改造后建筑內部和表面無結露、發霉現象。玻璃幕墻的氣密性等級應不低于《建筑幕墻物理性能分級》(GB/T15225-1994)規定的3級。鼓勵采用門窗的構造設計或應用節能門窗節能,改造后的建筑外窗或幕墻等應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的外窗或幕墻等氣密性指標規定。
5 結束語
城市公共建筑改造可賦予公共建筑新的生命力,改善建筑外部環境及風貌,提高建筑安全性與舒適性。在城市公共建筑改造過程中,設計好方案,把握好改造關鍵因素,控制好施工質量,便能夠節約建設資金,減少資源浪費,讓既有公共建筑通過改造更加綠色節能,更能凸顯城市歷史與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 胡雪.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J].建材與裝飾,2016,(2):
86-87.
[2] 丁建華.公共建筑綠色改造方案設計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作者簡介
胡世明 (1984-),男,內蒙古人,蒙古族,工程師,碩士,現從事工程咨詢與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