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養母過生日,孫玉晴一放學就趕回家,給她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吃完飯,孫玉晴又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拿出來,那是一條她親手編制的母女項鏈,有著特別的意義。養母這些年神志不清,變得像個小孩子,只要一看到孫玉晴就會呵呵地笑。孫玉晴把她摟在懷里,為她戴上項鏈,在她的臉頰上親了兩下,這一切就如同當年小時候,養母對自己的啊護和照顧……
孫玉晴是個不幸的棄嬰。1991年5月,剛出生不久的她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在火車站。那天,65歲的孫希賢和51歲的老伴吳世菊正巧送親友去車站,聽到廣場上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聲,他們湊近了看,只見嬰兒粉撲撲的臉蛋,皺著眉頭,右手握緊拳頭正嚎啕大哭。圍觀群眾七嘴八舌議論著,“這娃的父母心可真狠,居然舍得把親生孩子扔掉”,“這樣的人哪配做父母啊,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聽到這里,孫希賢夫妻倆才弄明白原來這娃是個棄嬰,他們見這娃的模樣嬌俏可愛,這聲聲啼哭更是觸動了他們的心扉。夫妻倆對視后,孫希賢似乎讀懂了老伴的眼神,對老伴說:“咱膝下無子,這個孩子的父母既然不要她,那咱收養了這娃吧,不然天氣越來越冷,只怕這才出生數月的娃會撐不下去啊。”吳世菊忙點頭激動地應和道:“太好了,我也正要說這個呢。”說話間,她趕緊上前把嬰兒抱在懷里,說來也怪,方才還大哭不止的嬰兒竟然對吳世菊破涕為笑了,吳世菊高興地對孫希賢說:“快看快看,這娃沖咱們笑呢,看來咱們與她有緣啊,以后這就是咱的孩子了。”“好好好,咱的孩子。”孫希賢邊說邊伸出手去逗娃。這時,一陣冷風吹過,孫希賢忙脫下外套蓋在嬰兒身上。
一周后,孫希賢夫妻倆去辦理了相關收養手續,他們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每一天都是晴天,于是給她取名孫玉晴。孫希賢是一名民辦小學的退休教師,每個月的工資只有50元,吳世菊一直沒有工作,僅靠收廢品和養豬來貼補家用。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個5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里。孫玉晴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歡樂,可也增加了一些負擔。孫希賢夫婦年歲漸長,變得體弱多病,僅每個月的醫療費支出就讓家庭入不敷出。為了不讓女兒有思想負擔,孫希賢夫婦一直向孫玉晴隱瞞著身世。
孫玉晴7歲那年,一天,她從外面回來,快進家門時,突然發現鞋帶散了,就蹲下來系鞋帶,正巧聽到屋里有人正在和孫希賢對話。那人說:“老孫啊,這女兒反正也不是你們親生的,你家的經濟現在不太好,我看還是讓她早點跟你們撿撿廢品賺點錢好了。”孫希賢聽了,生氣地說:“你給我住口,就是再窮我也要讓她上學。”“不是親生”這4個字對孫玉晴來說,如晴天霹靂,她顧不得只系了一根鞋帶,忙跑進去質問那人:“我怎么會不是我爸媽親生的,你胡說,我就是爸媽的女兒。”那人自知言語有失闖了大禍,低頭不語。孫玉晴的眼淚遏制不住地流出來,她走到孫希賢的面前,拉起他的手哀求道:“爸爸,爸爸,你跟我說到底是怎么回事?”孫希賢沉默了會,最后鼓起勇氣說:“女兒,你聽我說,當年我和你媽媽在車站……”還沒等孫希賢把話說完,孫玉晴就大哭著說爸爸在騙人,邊說邊往外跑。
大概在跑了四五公里后,孫玉晴漸漸有了疲憊,她蹲在地上大哭起來。孫希賢一直跟在女兒的身后,氣喘吁吁地說:“孩子,你聽我慢慢說好嗎?”孫玉晴再次想要拔腿跑,卻被孫希賢緊緊拉住了,父女倆在一起抱頭痛哭。那晚,孫希賢把孫玉晴帶回了家,給她講述了當年收養她的前因后果。
孫玉晴徹夜無眠,她是不幸的,被親生父母拋棄,然而又是幸運的,被養父母視如己出。第二天一早,她紅腫著眼來到孫希賢夫妻面前“撲通”跪在地上,說:“爸爸媽媽,以后你們就是我的親生父母,我會好好愛你們的。”夫妻倆忙把孫玉晴扶起來,邊替她擦拭眼淚,邊把她摟在懷里,三人相擁在一起喜極而泣。
從那以后,不管是誰,只要是向孫希賢建議別讓孫玉晴去上學了,孫希賢就會不高興,大著嗓門跟人家說:“孫玉晴就是我的親生女兒,再窮再苦我也要供她讀書。”他認為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他不但要讓孫玉晴上學還要讓她上大學。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為了供孫玉晴上學,常年飽受高血壓和風濕痛折磨的孫希賢不得不跟隨老伴出去撿廢品,省吃儉用來供孫玉晴讀書。孫玉晴也很懂事,每天放學后就拿起袋子出門走街串巷撿廢品。當養父母撿完廢品蹬著三輪車去十幾公里外賣廢品的時候,孫玉晴就在家里做好晚飯等他們回家,飯后她還給養父母捶背按摩,打水洗腳。一家人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苦,倒也其樂融融。
天有不測風云。20lO年,孫希賢因病去世,他在臨終前把孫玉晴叫到床前,用盡了全身力氣叮囑她:“孩子,我走了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和你媽媽,要好好上學。”那年孫玉晴正值高三下半學期,養父的突然離世讓她悲傷過度,影響到了高考的發揮,最終只考取了一所高職院校。
去湖北文理學院報到的第一天,孫玉晴就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好好讀書,我要給爸媽爭氣,我要專升本。雖然她申請了助學貸款解決了學費問題,但生活費的難題依然擺在她的面前。
在路過學校操場時,孫玉晴看到宣傳欄里張貼著學校食堂為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招聘信息,她立馬按照招聘信息去了食堂。從此,早中晚三個時段,當同學在宿舍休息或玩耍的時候,她就在食堂里打飯、洗碗、擦桌子……同學知道她這么忙碌卻只有80元月薪的時候,紛紛勸她不要干了,這又是何苦呢?孫玉晴淡淡一笑說:“在食堂打工,我可以省去一日三餐的生活費呀。”
大二的時候,孫玉晴開始身兼數職,她派發傳單、做家教、做翻譯,忙得團團轉。兼職之外的時間,她幾乎都在圖書館度過,每晚都要待到保安來“趕”她,才回宿舍。室友看她幾乎很少休息,勸她要注意身體,她沉默了一陣后說:“專升本只有一次機會,我必須萬無一失。”
天道酬勤,孫玉晴成功專升本考取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還獲得了好幾回獎學金。2016年,她又考取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全日制研究生。
學業有成,養母的身體成了孫玉晴最擔心的事。自養父去世后,養母的身體就每況愈下,每年都要住院三四次,孫玉晴每半月就要回隨州老家去看望養母。有一次,在病房里,她聽到養母在和鄰床病人閑聊時提及到希望有生之年能有機會去北京看看毛主席,在一旁的孫玉晴把養母的話牢牢地記在了心上。
父親的突然離世,讓孫玉晴時常害怕“子欲養而親不待”。2016年5月,她決定帶養母去北京玩幾天。考慮到養母年紀大腿腳不便,她怕長途跋涉太過辛苦,就狠心買下了飛機票,這也是吳世菊第一次坐飛機。四天里,她一手攙著養母,一手提著包包,帶她游覽了天安門、故宮、圓明園、長城等地。當吳世菊看到毛主席像的時候深深三鞠躬,喃喃說道:“總算見到您了,毛主席。”她們還在北京經歷了好多第一次,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坐纜車,第一次爬長城……一天游玩結束,晚上母女倆就住在100多元的旅館里,看著養母臉上浮現的笑容,一天游玩的疲乏瞬間都煙消云散。從北京返回時,孫玉晴選擇了高鐵,她說要讓養母把飛機和高鐵都體驗一下。在高鐵上,看著周邊的建筑物飛馳而過,吳世菊握著孫玉晴的手,眼眶濕潤著說:“孩子,現在科技真發達啊,你可一定要好好讀書。”孫玉晴使勁地點點頭。
從北京回來后,孫玉晴對這次行程做了統計,共支出3500元。她平時恨不得把一元錢掰成兩元來花,這是她有生以來花錢最任性的一次,但是能讓養母達成心愿,看到她這么開心,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6年10月,在母女倆生活略有緩解時,養母吳世菊竟不幸患上了老年癡呆癥,原本對即將到來的校園生活充滿期待的孫玉晴陷入了擔憂中,她去西北工業大學就讀后,養母該怎么解決一日三餐呢?
幾經思慮,孫玉晴撥通了學校輔導員的電話,她把家庭情況如實向輔導員作了反映。學校經核實后,不但為孫玉晴解決了養母的住宿問題,還減免了孫玉晴讀碩士的學費。報到那天,孫玉晴把養母也從老家帶到了學校,開始了她一邊讀研一邊照顧癡呆養母的生涯。
患了老年癡呆癥的吳世菊脾氣變得陰晴不定,還時不時走丟。為此,每次下課后,孫玉晴不得不小跑回來看看養母是否在家,當看到養母正在興致勃勃地看電視時,她才放心,然后再一路小跑回教室去上下一節課。有時候,她發現養母不在家,只好蹬著自行車一路呼喊著尋找養母。吳世菊不但白天會走丟,晚上也會偶爾鬧下失蹤。有一次,孫玉晴半夜醒來,迷迷糊糊中伸手沒摸到養母,嚇得她趕緊起來打了手電筒去找人。經過兩小時后,她才在橋邊找到了蜷縮成一團的吳世菊,驚魂未定的她連忙跑過去緊緊抱著養母,哀求說:“媽媽,你嚇死我了,你以后不要一個人出來,好不好?你要有什么閃失,我可怎么辦呀?”吳世菊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從那以后,晚上睡覺時,孫玉晴總把自己的手和養母的手上系上一根繩子,養母一有動靜,她就會猛地驚醒過來。
周末天氣晴好時,孫玉晴會牽著養母的手走在校園里,給養母挨個介紹哪里是教室,哪里是課堂,哪里是圖書館……養母雖然神志不清,忘了自己的名字,忘了孫玉晴,但她有時候會從嘴里冒出“北京真好啊”“我坐過飛機了”……養母的無心之言,給忙碌的孫玉晴帶來一絲慰藉,她慶幸用一己之力幫養母圓了游北京的心愿。
讀研究生期間,當其他同齡人享受旅行、戀愛的時候,孫玉晴除了照顧養母,就是拼命地學習。研一時,孫玉晴受邀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參加外語類頂級國際會議,并做口頭匯報,還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獲得了多項獎學金。同時,她不忘回饋學校,發起了“毅達教育”項目,渴望通過創業將知識帶給長安校區周邊農村的孩子。
2017年,孫玉晴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光榮稱號。2018年,孫玉晴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第244期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并獲得1萬元正能量獎金。2018年6月,新華社報道了孫玉晴的事跡,網友紛紛為孫玉晴的勤奮與善良點贊,他們評價道:“這個女孩子好美,美在她的自強,美在她的孝心,美在她的三觀,她的正能量應該在同齡人中廣為流傳,贊!”
生活的艱難,讓孫玉晴比同齡人更為成熟,她對未來的從業方向有著清晰的規劃。養父孫希賢生前是一名小學老師,這讓孫玉晴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一份天然的好感。她希望能夠女承父業,而且她在求學路上受到了太多老師的關愛,她渴望也能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去關注那些苦難的學生,用自己的故事給那些學生帶去正能量。
對于養母病情的日趨嚴重,孫玉晴心里是有準備的,媽媽現在只是回歸到了孩子的單純狀態,她會像當年媽媽照顧她的時候那樣,好好地照顧她,陪她老去。盡管未來會有很多困難,但那么多苦難的日子都挺過來了,她相信只要堅持、努力,美好的明天總會在前方等待著她。
2018年7月2日,是養母吳世菊的生日。孫玉晴放學后給養母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還給養母送上了她精心準備的一份禮物一一她親手編制的母女項鏈,盡管吳世菊一臉茫然,不知道這份禮物有什么意義,但當孫玉晴幫她把項鏈戴上時,她一如當年在車站撿到孫玉晴般會心一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本該無憂無慮的青春里,孫玉晴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家庭的重擔。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孫玉晴不驕不餒地說:“沒有父母,就沒有今天的我。這一路走來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我種種努力不過是為了回饋那些幫助過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