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最苦的還是孩子啊!”葉女士在咨詢過程中總體還是顯得比較平靜,但一提起孩子,就會流露出明顯的擔憂和焦慮。而她希望咨詢的問題,就是能否不再讓自己的前夫繼續探望孩子。
葉女士表示,她和施先生在8年前結婚,婚后不久就產下一女。而在兩年前,葉女士發現施先生在外有第三者,于是提出離婚,并且獲得了女兒的撫養權。根據當時法院作出的離婚判決,允許施先生每隔兩周來探望女兒,葉女士則允許對方每次可以有半天時間帶著女兒出去游玩。當時葉女士的想法是,畢竟對方是孩子的親生父親,認為維持親子關系還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但是在最近半年里,葉女士聽說施先生已經與當初的那個第三者分手,而且在那之后,施先生不斷向她提出復婚的要求,而葉女士卻不打算重走回頭路。沒想到在遭到葉女士的拒絕之后,施先生經常把氣撒到女兒身上,在好幾次帶女兒外出時都動手打了她。孩子回家之后找葉女士哭訴,表示再也不愿意跟爸爸一起出去了。
站在保護孩子的立場,葉女士很希望拒絕施先生對于女兒的探望。當她向施先生提出這個問題時,對方強調探望權是受到法律保障的,表示葉女士無權對此拒絕。所以她想詢問律師,是否有可能在法律上剝奪施先生的探望權,從而讓孩子的童年免受來自父親的打擾。
在離婚之后,獲得孩子撫養權的一方,是否可以拒絕另一方關于探望孩子的要求?
《婚姻法》中規定的探望權,屬于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其權利的具體內容包括探望、聯系、會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等各項權利,撫養方則對此存在協助的義務。正因為探望權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每家每戶在這個問題上往往存在各種區別,所以對于探望權的實施方式,《婚姻法》并沒有作出非常詳細的規定,其行使權利的方式主要依靠當事人之間形成協議。只有在協議不成的情況下,才由人民法院進行判決。從司法實踐的情況來看,如果由人民法院對于探望權作出具體限定,法官通常也需要向雙方了解情況和征詢意見,必要時還可能聽取來自未成年子女自身的看法,最后才能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
一旦人民法院作出了針對探望權的裁定,那么如果撫養子女一方拒絕照此履行,就可能面臨法律強制執行的局面。當然,這里所說的強制執行,并不是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而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可以采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由此可見,一方面,法律會對探望權的行使提供堅實保障,另一方面,執行過程中仍然需要盡量維護子女的自身權益。
對于葉女士來說,既然當初離婚判決中規定了探望權的相關內容,如果葉女士現在只是單方面進行拒絕,就是違反了判決規定,可能會在法律上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甚至施先生有可能依法要求采取強制措施。
照此說來,難道葉女士就只能眼睜睜地任由女兒被前夫打罵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正如之前所述,探望權需要保障的,并不只是未獲得孩子撫養權的一方,同時也必須兼顧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葉女士認為施先生在行使探望權的過程中侵犯到孩子的利益,對其成長可能形成不利影響,那么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依法中止施先生探望的權利。需要指出的是,這是“中止”而不是“剝奪”,也就是倘若中止的事由消失后,還是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所以對于葉女士來說,首先需要收集施先生在探望期間有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相關證據,在此基礎上,可以要求對方改變以往的行事作風,以更加認真盡責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否則就向法院申請中止對方繼續行使探望權。一旦法院作出中止的裁定,如果施先生還希望恢復探望女兒的權利,就必須作出相關承諾并用實際行動進行改變。包括在孩子逐漸長大之后,探望權能否行使以及如何行使,也可能需要征詢她的意見,最大限度地用法律來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