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儒家政治文化中包含著諸多可以為今天中國現代化進程借鑒的價值因子,民本思想、心性說和禮治作為傳統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在與現代民主的會合疏通、開啟精英治國模式,以及與法治的相互補益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傳統儒家 政治文化 現代 互動
傳統儒家政治文化曾深刻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發展進程,雖然20世紀初期的新文化運動和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兩次將其打倒,但步入今日中國加速推進現代化的新時代,傳統儒家政治文化中與現代化相契合的合理性、包容性因子被我們更多地發現和認識。現代性不能經由與傳統徹底決裂而獲得,只能經由對傳統實行創造性轉化而獲取。深挖傳統儒家政治文化中的價值因子,并推動其創造性的現代轉化,這無疑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民本的闡釋及與民主的會合疏通
民本一詞,語出《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為立國安邦必須以民為本。儒家民本思想源遠流長,一直占據著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位置,民本思想雖然不能直接說是民主思想,但毫無疑問,這里存在著民主的成分,滲透著民主的精神。
儒家民本思想首先包含著民有、民享的觀念。民有,即人民為國家之主體。儒家認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一家或一族之天下,以人民作為國家主體的思想,這在孟子的民貴說中最能得到體現。《孟子·盡心下》有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而為諸侯,得乎諸侯而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這表明社稷雖重于君主,但民又重于社稷。民所歸依,則為天子;諸侯社稷均可變置,只有人民永存而不可動搖。孟子的民貴說包含了民體國用、民體君用的思想,按照孟子的觀點,人民顯然為國家之主體。民享,即人民為政治之目的。《大學》中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尚書》中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荀子曰:“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這是對“民享”的肯定。“民有”“民享”的思想以及儒家對每個人的尊嚴和道德主體性的追求,與現代民主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同相通之處。
當然,傳統儒家民本思想雖有民有、民享的觀念,但并未走上民治的一步。民治承載著民權,是民權在實踐層面得以真正落實的必要程序和形式。在君主專制制度下,民治只限于底層社會的鄉紳之治,上升到地方及國家政治統治的層面,唯有君治或官治而絕無民治。但我們絕不能因此將民本思想與專制主義等同起來,民本主義作為道德理想要轉化為現實政治必須借助一定的形式,而當時中國社會特有的經濟土壤只能孕育出專制政體,因此民本主義同專制政體的結盟既包含著別無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同時也有著特定歷史條件下“不期而遇”的偶然性。
將民本思想與專制主義剝離開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挖掘其中的民主因子,實現其政治理念與市民社會這一現代民主滋生的特定土壤的歷史性結合,在推動其加快實現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它對現代社會民主進程的積極引導作用。
二、心性說的闡釋與精英治國的道德自律
三代以后,世襲的貴族統治特權日益衰敗,宗法政治體制趨于解體,特別是整個“封建”天下秩序及其禮樂制度文明日趨于崩壞,a不僅貴族統治難以為繼,即使是代之而起的君主制也難以靠世襲地位維持其統治。面對時代的困境,孔子積極思考解救之道,將根本政治關懷轉向尋求一種符合人倫之道的合理統治。在孔子和儒家看來,政治的根本問題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或其政治行為是符合還是偏離了人倫之道,孔子由此成為儒家人性論的開山鼻祖,他肯定天生育了眾民,是人之源泉;人所秉執的常道,是趨向美好的道德,意即天賦予了人以善良的天性。孟子則是性善論的正式提出者,他認為人人皆有善端,而又需要擴充發展,所以道德教化是可能的,又是必須的。孟子所言“人皆可以為堯舜” b,反對自暴自棄,對人的自性表現出很高的信心;但他認為人要做圣賢卻極不容易,要“存心養性”“反身而誠”c“養浩然之氣”d“盡心知性”e“動心忍性”f。從性善說出發,孟子強調人必須重視自我修養,以便把向善之可能變成向善之實,當然人之善性必須向外推廣,由家庭到社會,乃至到禽獸萬物,從而改良整個外部世界。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g對于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仁心的基礎上建立仁政,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 h這是向國家領導者提出要求,要他們首先發揮善性,成為仁人君子,然后將仁德實現于社會政治。儒家的“賢人政治”表明當權者應躬行君子之道,修身正行,此乃重建其政治統治合法性的根本途徑。
儒家政治文化觀從政治治理對象上講是民本主義,而從政治權力主體意義上講是賢人政治。今天從東亞國家的民主化實踐來看,賢人政治、精英政治的理念已成為消弭民主制度消極后果的一劑良方。東亞文化與西方文化在社會自我整合邏輯上區別甚大,因為沒有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裙帶關系盛行,加上幫派主義、小團體主義、地方主義,極易在民主運動中造成社會混亂,這種情況已經在今天的臺灣出現,被臺灣人稱作“政黨惡斗”或“族群撕裂”。東亞文化傳統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適合于“黨爭”這種形式的民主,因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縱觀幾千年中國政治發展史可以發現,中國文化中推動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是修德任賢,制度變革在某些特殊歷史時期也曾發揮無與倫比的作用,但這往往是時段性的,而修德任賢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幾乎在任何時期都需要。正如學者方朝暉所言:“中國誠然需要民主,但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不寄托于民主,而寄托于以任賢舉能為原則的精英政治能否從制度上落實。” i傳統儒家心性說以及由此衍生的賢人政治理念,對于今天新時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將是一種有效的提振。
三、禮治的闡釋及與法治的相互補益
禮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基本范疇,泛指各類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在孔子思想中,“禮”是“仁”的外在體現,相對于內在道德感情和倫理思想的“仁”而言,“禮”是一種外在的倫理行為與社會制度,它起著調節人際關系,達到社會和諧安寧的作用。孔子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不學禮,無以立。”j《禮記·禮運》中有載:“禮義以為紀……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依禮而治是儒家奉行的治國之道,如果說西方文化崇尚法治,那么中國文化則崇尚禮治。
禮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土壤。如果說“法”代表一個社會的“硬制度”,那么“禮”就代表一個社會的“軟制度”,“禮”這種顧及人情并可隨處境不斷調整的“軟制度”,比一刀切、強制性的“法”更適合中國文化的心理結構。對于傳統社會以關系主義為本位的文化心理結構,費孝通曾在1947年編著的《鄉土中國》中提出文化差序格局論進行闡釋,他用“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式的同心圓來描述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此形成與西方文化中團體格局的對應。他指出:“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k相比之下,“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l 。
費孝通對傳統社會人倫關系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儒家文化中以關系本位為特征的深層心理結構,雖然儒家思想在近代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遭遇了致命摧殘,并因此退出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但關系本位的文化心理結構依舊沉淀于中國人內心的最深處。縱然今日中國之法治進程已取得重大進展,但傳統文化的慣性將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延伸,這也決定了在未來的中國,禮治仍將是中國現代性的應有之義。當然,禮治與法治確有很大不同,但并非決然對抗,而是存在著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今天我們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同時,應真正立足于民族心理文化的特定土壤,注意繼承吸收儒家禮治的合理內核,從而實現禮治和法治的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a叢日云、王志泉、李筠:《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明——一項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20頁。
bf《孟子·告子下》。
ceg《孟子·盡心上》。
dh《孟子·公孫丑上》。
i方朝暉:《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頁。
j《論語·堯曰》。
k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頁,第26—27頁。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問題導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以《概論》課為例”(項目編號:JY1703149)
作者:劉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在讀。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