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創興
摘 要: 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路徑,直接影響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建設水平和政治信仰。但由于制度保障不夠健全等原因,影響了大學生黨員培養質量及隊伍建設的實效性。本文在論析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重要意義基礎上,探索大學生黨員制度化、科學化、常態化實踐教育工作機制。
關鍵詞: 民辦高校 學生黨員 實踐教育 “三化”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明確指出,高校應當切實構建實踐育人體系,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整合各類實踐資源,強化項目管理,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完善支持機制,教育引導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大學生黨員作為學生中的骨干,是黨的新生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民辦高校的黨建工作和黨員培育成效直接影響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建設水平和政治信仰。因此,在充分認識民辦高校開展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探索出一套科學的、規范的、健全的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長效機制,有助于實現大學生黨員的全方位、多渠道化發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黨員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發揮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隊伍實踐教育的現狀
(一)實踐教育目標不明確。
實踐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應該發揮應有的德育教育功能。但目前部分民辦高校的大學生黨員實踐活動主要為任務式形式化推進,沒有明確的總階段分階段計劃性目標,育人目標相對模糊。主要原因為實踐教育實施主體認知不足,一些大學生黨員的活動局限于學校里,與社會生活脫軌。一些高校在實踐活動上的宣傳力度不夠的情況下,使得大學生黨員對實踐活動的認識膚淺。
(二)存在實踐教育形式化現象。
目前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的實踐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實踐活動形式單一,專業特色不明顯,內容設置不夠科學,缺乏創新。由于缺乏專業的實踐指導教師,活動經費不充足等,很多深入實踐教學基地、社會調查等有意義的教育實踐活動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未能促進大學生黨員通過實踐深入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認知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黨員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指導實踐活動。
(三)實踐教育的運行機制不夠完善。
部分民辦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實踐教育工作沒有形成完整的運轉組織機構,相關的職能部門相互獨立,使得實踐工作的具體安排與實施缺乏科學化、系統化的方案,不能將部門、教師與學生有機統一起來,導致大學生黨員的實踐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明確的目標[1]。其次,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大學生黨員的實踐環節和成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多數實踐教育的考評依據為學生的論文或者報告,這種典型的定量不科學考評機制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黨員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
(四)實踐教育的保障機制有所缺失。
資金不足、師資力量及穩定的實踐平臺缺乏為制約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民辦高校由于辦學資金相對緊缺,加上對實踐教育認識不足,多數辦學資金流入理論教學。其次,一些民辦高校由于辦學性質等原因往往導致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忙于教學任務,不能充分投入實際的實踐教育指導工作,無暇于拓展適合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的平臺,不能提供足夠的穩定的大學生黨員實踐鍛煉的機會。
二、實施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加強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學生黨性修養。
目前大多數在校大學生黨員為“95后”,個性比較張揚。從大學生黨員培養實際情況看,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體是高校,而大學生黨員則是這一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實踐教育的打磨和錘煉,可以讓大學生黨員在內心深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切的感召力、鮮活的生命力產生深刻的認同。通過開展多元化的切合實際的實踐教育活動可以讓大學生黨員在活動中、在服務中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等重要精神,并有效地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探入了解國情,培養大學生黨員奉獻社會、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2]。
(二)有助于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服務意識,樹立黨員先鋒模范形象。
在民辦高校開展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工作,可以為大學生黨員提供服務同學的平臺、服務群眾的機會,更為他們提供同學監督,贏得信任的契機[3]。在民辦高校中,充分結合當下的黨政思想、綱領、精神,融入大學生黨員教育活動中,有利于大學生黨員在實際行動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更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與人民公仆意識,在實踐服務當中培養時代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有利于創新民辦高校黨組織建設,實現大學生黨員教育過程化、社會化、全面化。
新型高校黨組織建設不僅要加強理論學習武裝大學生黨員頭腦,更要依托各類實踐活動指導黨員行為。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創新高校黨建工作模式。通過組織得當、科學規范、形式新穎的黨員實踐教育活動,可以打破以集中理論學習為主的傳統黨員教育形式,將黨員教育工作過程化貫穿于大學生黨員的各個活動層面,從而提高大學生黨員的社會適應能力,強化社會意識,全面提高大學生黨員的綜合素養。
三、新時期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對策與保障
(一)建立多元化實踐教育基地,促進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發展常態化。
一是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和黨校的課堂實踐主陣地作用。兩大主陣營是大學生黨員了解和學習黨政理論思想,堅定增強“三信”的主要場所,應當發揮主旋律的黨員“熔爐”教育作用。二是建設校內外常態化實踐基地。校內把公寓和寢室作為重要的工作陣地,校外黨員活動基地建設可形成“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的多元化格局,實施加強分類指導,明確育人目標,依托分層一體化實踐教育理念,制定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內容,組織大學生黨員、積極分子深入地、持續地、連貫地開展基地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形成黨員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4]。三是建立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創建網上黨校、紅色黨建網站或公眾平臺等“微時代”元素,將黨政方針和馬克思主義思政滲透到學生黨員的日常生活。
(二)健全實踐教育的保障機制,促進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員管理、監督、激勵制度化。
一是拓寬多種投入保障機制。通過吸納社會資源,師生共同投入等途徑,促進學校、師生、地方三位一體共同投入的經濟建設轉變,實現經濟建設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二是建立高校黨委領導聯系基層黨組織制度,形成“學校黨委—院(系)黨總支—基層黨支部”三級立體化工作架構,加強對大學生黨支部的建設指導[4]。三是實行責權統一,健全建立社會實踐相關安全保障機制,建立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負責制、責任追究制等,進而形成競爭激勵機制。四是加強輿論宣傳保障,加強對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的事跡報道、案例跟蹤等,促進形成大學生黨員實踐活動的社會輿論效應。
(三)建立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第二課堂成績單”,實現考評機制科學化。
《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文件明確了對于第二課堂學分的建議,包括學生黨團學工作經歷、社會公益活動等的參與情況,作為學校人才培養評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社會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將“第二課堂成績單”結合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實際,優化成績單細則,實施大學生黨員發展的學分制化,建立高校、學生群眾、實踐基地互通,多維互認的實踐成效素能評價體系(包括專業能力、實操能力、應變能力、黨性素養、理論水平、群眾基礎等),以客觀記錄代替主觀評價,科學考評大學生黨員在實踐教育中的成長情況[5]。
四、結語
在全球多元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碰撞和交融的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問題日益凸顯,疏離實踐的形式化教育并不能保證學生黨員的培養質量。從學校層面實際問題出發,結合整個教育、培養的全過程進行分析,依托多元化實踐教育基地、健全實踐教育的保障機制、借鑒“第一課堂”建立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第二課堂成績單”等路徑,是對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傳統教育培養方式的有力補充。民辦高校在充分認識到開展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套科學的、規范的、健全的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長效機制,對于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員的成長成才,構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麗峰.高校實踐育人問題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4.
[2]張慧春,矯興艷,趙玉英.基于實踐育人的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04):56-61.
[3]徐燕萍.民辦高校學生黨員的實踐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06):53-54.
[4]羅黎明.新時期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5]陳立群.基于“互聯網+”視域的大學生實踐教育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