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嬋 楊威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最為直接、最為活躍、最為顯著的標志。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不斷強化、互聯網技術深度發展的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斷地變換著自身的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的需要,不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進行繼承創新、整合優化,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發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呈現出多樣化發展、分眾化發展、互動性發展、融合式發展的新態勢。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新發展,既是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信息技術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發展的必然回應,也構成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強大驅動力。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展;互動性;分眾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13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3-0063-05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所運用的,能負載、傳遞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發揮著連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并促使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如課程教學、組織建設、管理工作、大眾傳播、文化活動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它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生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加強了對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統一領導與管理,而且順應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進行優化、創新,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展也提供了新境遇。在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不斷強化、互聯網技術深度發展的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斷地變換著自身的形態。總體來說,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多樣化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態日益多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展最為顯著的趨勢之一。由于受到生產力、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等條件以及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認識與開發能力的制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形態上和形式上相對比較單一。原始社會,人們主要通過口頭語言載體和身體語言載體來傳遞思想信息。進入文明時代以后,書面語言載體成為人們進行道德教化以及傳播和學習政治思想的主要載體。隨著報紙、電臺、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出現,思想政治教育者獲得了強大而多樣的宣傳工具和教育手段。從簡單的口頭語言載體,到較為復雜的書面語言載體,再到以文字、聲音、影像等形式呈現的多樣的大眾傳媒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具體類型和表現形態不斷豐富,逐漸由簡單走向復雜,由單一趨向多樣。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尤其是隨著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能力的增強,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態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一個實踐范疇,也是一個發展范疇”。[2]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多樣化發展,是社會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住了當前人們精神訴求、行為模式的新變化,不斷“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3]。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既繼承了傳統載體的優勢,又針對新情況新形勢不斷進行載體的發展與創新,在實踐中涌現出了諸多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其中既有言傳身教的傳統載體,又有互聯網、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等現代載體;既有報刊、書籍等紙質媒體,又有廣播、電視、戶外廣告、分眾媒體等多元傳播媒介;既有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又有各種文化娛樂、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載體;既有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等文化載體,也有師生互動、朋輩教育、心理咨詢等人際關系載體;既有正式組織、正式制度等管理載體,又有各種非正式的群眾性自組織載體。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日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日趨多樣化,是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受眾信息接收方式的變化、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開發能力的提升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和手段上的巨大進步。
第二,同一類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形態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僅在類型上不斷豐富,而且在同一類型載體的具體形態上也不斷多樣化。比如,大眾傳媒一直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載體,但以往大眾傳媒的運用主要局限于報紙、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對大眾傳媒載體的運用有了很大拓展。除了上述形式之外,很多主流媒體相繼開通和建設各自的官方網頁、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平臺,極大地拓展了主流輿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成為新興的大眾傳媒載體。集紙質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網頁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等多媒體形態為一體的新媒體矩陣,正在成為發展壯大主流輿論力量的旗艦型載體,這集中體現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傳媒載體多樣化發展的特點。即使在傳統的大眾傳媒中,大型工地的文化墻、小區公共宣傳欄、戶外公益廣告等,也以新的傳播形態和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再以文化載體為例。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黨和國家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革命文化在新時代得到了繼承與發揚,在表現形態、創作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不斷與時俱進;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工作日益生活化和具體化,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文化業態、文化產品大量涌現,引領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形態,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具體形態不斷朝著精細化發展的趨勢。
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分眾化發展
分眾化理論最初來源于傳播學,其含義是指“不同的傳播主體對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方法傳播不同的信息”[4]。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針對性與有效性,必須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選擇分眾化的載體,進行分眾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分眾化發展,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根據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現實思想狀況和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創制出精細化、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分眾化發展,是新時代社會階層結構、社會組織形式分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網絡信息時代挑戰的客觀需求,是滿足人們不同精神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關鍵所在。
第一,針對不同類型的新興社會群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呈現出分眾化發展的特征。馬克思指出,“我們闡述自然要取決于闡述的對象。”[5]當前,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職業結構、階層結構、生活方式結構等發生著深刻變化,原有的社會群體不斷分化重組,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日趨增強,新的社會群體不斷孕育形成。如何對新興社會群體進行有效的價值引領和行為引導,發揮其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作用,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我們“要注意關注蟻族、北漂、海歸、海待、散戶等社會上新出現的人群,分析哪些是共性需求,哪些是個性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6]針對新興社會群體,如果我們還沿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就會出現覆蓋不到位、針對性不強、效果不明顯的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選擇和運用,必須善于把握新興社會群體的各方面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把握不同客體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接受心理等多方面特征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選擇地投放適應不同群體特點并且易于被不同群體成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能大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針對“蟻族”群體,采用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形式,輔之以心理疏導和座談討論,在心理互動、情感互通中更容易實現對其認知、態度和行為的引導;針對“海歸”群體,采用社會實踐、群體聯誼、學術交流等活動載體,有利于加深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認同;針對新經濟組織與新社會組織中的從業人員,采用企業文化、網絡文化、創意文化等文化載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引導與價值引領。
第二,針對同一社會群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呈現出分眾化發展的特征。新時代社會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更加多元多樣,即便是在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同一社會群體內部,也可能由于成員個體精神需求、態度觀念的不同,逐步呈現出分化發展的態勢。因此,在同一社會群體內部,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運用分眾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轉型升級,工人群體的就業方式和思想狀況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有企業員工、非公有制企業員工、新生代農民工等人群,在思想政治狀況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方面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這些都促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載體不斷向分眾化發展。如針對國有企業員工,可以充分發揮傳統組織載體的優勢;針對非公有制企業員工,可以更多地挖掘活動載體的功能;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可以創新文化載體的形式。再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呈現出分眾化發展的態勢。當前,高校教師群體呈現出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根據教師的年齡、專業、政治面貌等不同特征,來選擇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如青年教師更容易接受新興的網絡載體,中老年教師更青睞大眾傳媒載體,黨員教師更適合組織載體。學生群體也因學歷層次、年齡結構、生源結構、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接受偏好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根據這些差異來運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如針對博士研究生,以學術活動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針對經濟貧困的大學生,以資助和服務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針對集中居住在校外公寓的學生,以公寓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互動性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轉變成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們的價值訴求發生了新的變化,新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生成。為了適應新時代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朝著互動性的方向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運用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雙向互動,也增強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的相互結合與協調聯動,整體呈現出了從單向靜態到交互動態的發展過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負載、傳導、轉化的中介,還是“聯系主客體的一種物質形式,主客體可借助這種形式發生互動”[7]。而傳統載體所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互動方面所發揮的效果較為有限。比如,書面語言載體雖然也能發揮表達觀點、傳遞思想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主體直接在場”的效應,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較難感受到主體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通常強調言教與身教,但是較為忽略主客體之間的雙邊互動。一段時期,宣傳思想工作較為注重大眾傳播過程中的“槍彈效應”,在傳播方式上大多是單向垂直傳播。輿論載體更多地體現著宣傳者的意志和意愿,對受眾的接受心理和反饋回路較為忽視。這些都從不同程度上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互動方面的不足。隨著人們思維方式的獨立性、行為方式的自主性的不斷增強,平等互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斷深入人心,這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載體,而且要為連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并促進二者之間良性互動,提供更強大、更便捷的工具。網絡及其衍生載體的出現,是新時代信息技術深度變革的產物,它使傳播結構從單向向交互發展,使傳播狀態由靜態向動態發展[8]。網絡載體不僅可以匯聚來自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信息,而且可以即時反映眾多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思想、情感和訴求。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利用網絡自身強大的技術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置于同一時空中,進行點對點、點對面、甚至面對面的適時交流與平等互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載體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在教學載體、管理載體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思想互動與情感互動,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展的重要時代課題。當前,以新興網絡技術為基礎開發的“微課”產品和“智慧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它們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參與、思想互動成為了教育常態,成為開展交互式教學、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互動的新載體。
第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的互動性日趨增強。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不是相互分離的,彼此之間都存在著交互關系。為了實現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各種不同類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需要經過有機地集成,從而匯聚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這就要求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行協調聯動,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如口頭語言載體與書面語言載體結合起來,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更加持久的發揮。在同一宣傳口徑中,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不同傳媒載體的各自優勢,才能對受眾的認知、感官、情感等產生綜合影響,從而極大地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效果。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運用存在著單兵作戰、各自為陣的現象,各個載體之間的條塊分割較為明顯,不同載體之間的互動協同缺乏有效連接,這就難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所負載的內容、所呈現的形式進行有機集成和有效融合。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斷從單項載體向雙項載體、多項載體發展。在各種主題教育活動中,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門對種類繁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行了統籌規劃,將相關載體的不同功能組合起來發揮作用,打破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的壁壘,使不同載體之間的互動性得到了彰顯。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我們將輿論宣傳媒體、學校課程教學、精神文明創建、社區綜合治理等載體統合起來,牢牢把握住不同載體之間的最佳互動點和結合點,探索出了綜合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很多典型案例。
四、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融合式發展
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承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有不同的特點,也有其局限性。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綜合效應,必須將不同載體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融合運用,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負載教育內容的整合效應、放大效應、感染效應”[9]。正如恩格斯指出:“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產生‘新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單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10]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展呈現出從扁平化向融合式發展的趨勢。
第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新興網絡技術之間的融合發展。在現實場域和虛擬時空中的融合式發展,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重要發展趨勢。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載體教育優勢的同時,不斷實現與新技術的有機融合。傳統的課堂教學載體具有直接溝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優勢,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學生對網絡依賴性的不斷增強,它就難以將課堂教學的影響力延伸至學生的網絡生活中。網絡媒體在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雖然有快速、海量和交互性強的特點,但是,它在直接溝通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方面卻無法取代課堂教學載體。這就要求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現代網絡技術二者之間進行有機融合,形成優勢互補的綜合教育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 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如何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使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并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相結合,進而更新、優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式,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移動互聯網、VR(虛擬現實)、微信微博等網絡技術及其衍生產品的深度發展,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新技術新手段的融合,提供了很多新的生長點與發力點。將課堂教學載體與網絡載體結合在一起,既能使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煥發生機與活力,又能將“第二課堂”延伸至網絡中,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多方位、全覆蓋。當前,“慕課”(MOOC)的推廣與運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融合發展的一個具體體現。很多高校也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利用“慕課”這種有效的載體,使它與傳統的教學載體進行有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載體與現代技術的融合,也發生在更加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如很多社區正在嘗試創建居民微信群,將社區治理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同移動互聯網進行結合。許多企業正在構建網絡社區,建設有溫度的企業文化建設平臺和企業治理平臺。很多主流媒體正推出融合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客戶端等為一體的新媒體,打造全方位的宣傳思想工作“融媒體”。
第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的融合式發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的區分總是相對的。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這些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總是結合在一起的。隨著人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途徑以及人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信息汲取方式的變化,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更需要緊密結合、融合滲透,形成有機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系統。人們不僅從家庭、從學校、從社區那里獲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且從網絡、從大眾傳媒、從各種不同群體中獲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人們不僅活動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正式組織中,而且也活動在公益組織、社團組織、行業協會等非正式組織中;人們不僅僅滿足于通過學校課堂教學汲取思想政治觀念,而且渴望通過更加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這些都要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必須面向新的信息環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教育方式,不斷實現融合式發展。課堂教學載體、大眾傳媒載體、網絡載體、管理載體、活動載體、文化載體等,都應該根據新時代人們信息接受方式的變化、生活場域的變換,進行合理利用與有機組合,不斷創造出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綜合載體。如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引入大眾傳媒的教育力量,組織學生參與主題網頁設計活動,并激活各種非正式學生社團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從而使各種載體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整體功能和協同效應,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總之,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斷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運用和發展,適應了新時代社會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呈現出從單一化到多樣化、從大眾化到分眾化、從單邊操作到雙邊交互、從扁平化到融合式的發展態勢。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新發展,既是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信息技術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發展的必然回應,也構成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強大驅動力。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0.
[3] 人民日報評論員.沿用好辦法 改進老辦法 探索新辦法[N].人民日報,2016-12-11(1).
[4] 熊澄宇.中國文化產業十家論集——熊澄宇集[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6:108.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3
[6] 劉云山: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N].人民日報,2013-11-19(1).
[7] 靳玉軍,周琪.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32.
[8] 賀才樂.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54.
[9] 楊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的三個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6):17-19.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05.
[1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