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能源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中亞國家能源儲備情況、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供需狀況及能源合作現狀,探討了當前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深化雙方能源合作,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與中亞 ;能源合作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能源需求與日俱增,能源生產難以滿足不斷擴張的巨大需求,供需矛盾日漸凸顯。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地區,中亞國家能源富足,地理位置優越,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與中亞國家相鄰,憑借“一帶一路”戰略契機,合理利用各種政策和措施,與中亞國家在能源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對于緩解中國能源供需矛盾、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之后,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日益緊密,但由于中亞地區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需要進一步審視能源合作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因此,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現狀,探索能源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對于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多邊共贏,以及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現狀
(一)中亞國家能源儲備情況
中亞地區能源儲量十分豐富,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 2017》顯示,中亞地區的能源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個國家。2016年,石油探明儲量占全球的比重為1.89%,天然氣探明儲量占全球的10.5%。其中,哈國石油儲量和土國天然氣儲量尤為豐富,儲采比都相當可觀。2016年,哈國的石油儲量為39億噸,位居全球第12位,原油開采位居第17位。據哈國專家估計,在未來該國的石油儲量能達到120-170億噸,且超過80%的石油都用于出口。2016年,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7.5 萬億立方米,位列全球第四,僅次于伊朗、俄羅斯和卡塔爾,是中國的三倍。土國在實施“能源富國戰略”之后,天然氣成為該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據當地媒體報道,土國的天然氣總儲量在未來估計能達到50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出口潛力巨大。
(二)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供需狀況
當前,中國經濟尚未完成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嚴重依賴于能源消耗,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表1所示,2016年,中國石油產量略接近2億噸,但消費量已增至5.8億噸,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已超過65%,石油生產與消費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與此同時,中亞國家的石油產量卻遠大于消費量,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2016年,哈薩克斯坦的石油產量為7930萬噸,但其消費量只有1320萬噸,產量是消費量的6倍;土庫曼斯坦的石油消費量也只有產量的一半;烏茲別克斯坦的石油消費量與產量基本一致。整體來看,中國的石油短缺,而中亞地區的石油過剩,地理位置上又毗鄰,中國與中亞地區在石油領域的合作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內在需求。
再從天然氣市場來看,如表2所示。2016年,中國天然氣產量為1384億立方米,但消費量為2103億立方米,需求缺口達到82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為39%,而且隨著煤改氣戰略的持續實施,國內市場對天然氣的需求會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中亞地區的天然氣產量也遠高于消費量,存在著供大于求。其中,以土庫曼斯坦為最,2016年該國的天然氣產量為668億立方米,但其消費量只有295億立方米,消費量不足產量的一半。整體來看,中國的天然氣缺口較大,而中亞國家的產能過剩,雙方之間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
(三)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現狀
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能源領域歷來具有廣泛的合作基礎,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后,雙方在能源開發、運輸、深加工等領域的合作尤為緊密,以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亞天然氣管道為代表的諸多建成項目,都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
在石油方面,中國的主要合作對象是哈薩克斯坦,自2006年中哈輸油管道投入運營,就成為中國與里海相接的能源大通道。在2013年之前,石油進口量一直維持在1000萬噸左右,但由于國際能源市場的影響,進口數量在近些年有所下降,如2016年減少到323.4萬噸。但在原油深加工、煉化廠建設、石油裝備制造廠建設等領域開展了更多的合作,達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意向。自1997年中石油進入哈國開展業務以來,中國的石油企業已在哈國耕耘20年,現每年石油開采量約占哈國總產量的1/4。
在天然氣方面,中國的主要合作對象是土庫曼斯坦。2016年,中國從土國進口天然氣294億立方米,占進口總量的35.8%。截止2016年底,中國已累計從土國進口天然氣1400多億立方米,連續多年成為土國天然氣出口最大目的地國。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天然氣數量較少,近些年一直維持在4億立方米,2016年,哈國共對外出口天然氣216億立方米,向中國出口數量僅占2%。但在2017年10月,哈方對外宣稱,中哈已經簽署合同額達10億美元左右的天然氣出口協議,若該協議成功執行,那么中國從哈國進口的天然氣數量將達到50億立方米,是2016年貿易額的10倍有余。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途經烏茲別克斯坦,在該國境內建有重要的樞紐中心,2016年,中國從烏國進口天然氣43億立方米,占中國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2%。
二、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亞國家投資環境不佳
中亞國家在獨立之后,為了吸引投資,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可執行性較低,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對外資的保護力度不夠等。還有不少法律法規是以總統令的形式頒布,隨意改動性較大,適用時間較短,影響投資的穩定性。根據《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17》顯示,除了哈薩克斯坦的排名遙遙領先以外,中亞其他國家的排名總體靠后。近年,中亞國家對外資企業的管控日趨嚴格,在勞務許可、稅收、環保等領域采取了限制性的措施。如在采購方面,規定東道國的商品、工程和服務應占一定的比重;在勞務許可方面,提高引進外國勞務人員的標準,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專業經驗等方面實行更高要求;在用工方面,規定雇用東道國勞工比例,限制最低薪酬,控制裁員幅度等;在稅收方面,開征名目繁多且較高的稅費,如石油使用稅、天然氣使用稅、環境排污費等;在部分地區,地方政府還強迫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捐贈、贊助和社區公益活動。總之,中亞國家為了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獲取最大利益,會千方百計地采取稅收、環保等政策措施,限制或規范境外投資者,但這些舉措都在一定程度破壞了投資環境,給中國能源企業增加了經營風險。
(二)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在前蘇聯解體之后,國內經濟在很長的時間內都處于負增長,基礎設施大多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陳舊而且破壞嚴重,且財政收入有限,政府無力從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運輸方面,無論是鐵路、公路運輸,還是航空運輸,哈薩克斯坦的運輸能力都要強于其他國家,而其他國家的運輸能力嚴重不足,現存的公路和鐵路都存在老化現象,重修和重建的成本都較高。在電力供應方面,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主要是火力發電,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則多是水利發電,但發電設備都存在老化、報廢等問題。另外,中亞國家的制造業較為落后,尚未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設備的等級水平較低,無法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中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落后,增加了中國企業在此從事能源開發的成本。
(三)中國能源企業的競爭力較低
源于歷史機緣,歐美發達國家較早地參與中亞地區的能源開發,與中國企業相比,存在諸多優勢:發達國家在與中亞國家成立的合資公司中股權比例較高,大多具有控股優勢;多個發達國家聯合成立公司,在中亞地區從事能源開發,具有更高的話語權;合作的深度和規模都比較大,占據中亞地區能源產量的一半以上;參與能源開發的跨國企業實力雄厚,參與的靈活性較強,合作模式種類較多,能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需求;跨國企業均具有先進的能源開發技術和經驗,管理模式先進,成本較低。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模式主要是合資與并購,通過合資方式可以直接參與當地的能源開發,但由于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方面的因素,合資企業的管理難度較大,風險較高;對于并購模式,可以直接獲取該能源的所有權,發揮原有企業的優勢,但為了保護本土企業,中亞國家在股權結構、經營管理等方面對并購都提出了過高要求,這也相應增加了中國企業參與并購的風險。
三、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能源合作
在堅持“互惠”與“共贏”的原則上,中國與中亞國家在上合組織框架下,從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開展了深層次合作。能源領域日益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重要合作內容,在上合組織框架下開展能源合作,是眾多上合成員國所表達出的意愿。俄羅斯于2004年就提出“上海合作組織俱樂部”,隨后,哈薩克斯坦、中國都相繼提出成立能源俱樂部。由于上海合作組織存在多邊的合作機制,通過在已有安全領域的合作基礎,建立起了政治互信,營造了安全的區域環境,具有向能源合作擴展的便利條件。同時,上合組織框架內的智庫對話、學術交流等活動,也為成員國之間理解彼此戰略意圖創造了條件。但時至今日,該構想并未如最初所預期的那樣實現。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亟需加強推進上合組織框架下的能源合作,搭建多邊能源合作機制。
(二)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通道建設
中亞國家普遍具有改善本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意愿,但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亟需外資企業參與其中,而中國是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雙方在此領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契合點。目前,公路是中亞國家的主要交通方式,而在水運和鐵路上具有顯著弱勢,成為制約中亞地區能源輸出的瓶頸。中國擁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在海外工程承包中具有顯著優勢,具備“走出去”的能力。目前,中國企業要利用好“亞投行”和“絲路基金”這兩個平臺,啟動一批重大項目,充分發揮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競爭優勢,加大“走出去”步伐。通過互聯互通,構建區域性的基礎設施網絡,積極爭取中亞國家的優惠政策,使得“走出去”戰略可持續發展。針對中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現狀,要加強融資模式創新,大力發展BOT、TOT、PPP等模式,形成基礎設施投資的良性循環,重點以政府投資為種子,采取必要的優惠政策,吸引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參與。
(三)拓寬合作領域,提升中國能源企業競爭能力
中國企業應積極探索能源產品的深加工及相關設備制造,掌握能源延煉和產品深加工的高端技術,提升能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鼓勵新能源企業開發,創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生產環境友好型能源產品。中國企業要在能源勘探、技術開發、產品創新、設備制造等方面加大挖掘力度,不僅要著眼于當前的已投產項目,還要關注潛在的能源項目,抓住能源市場先機。綠色能源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綠色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將是未來能源合作的關鍵,要加大天然氣合作引進力度,提升天然氣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消費比例,為此要繼續推進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的建設。提升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的社會責任,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提升設備技術等級,推進綠色能源合作。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融合,促進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使得信息技術貫穿能源開采、深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利用好大數據,對能源領域的數據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構建能源信息數據庫,定期對合作項目進行評估,為項目的進展、優化提供數據化服務,在中國企業之間實現信息共享,更好地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創新能源項目合作模式
BOT、PPP等模式在國內外的基礎建設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在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中,并未得到采用,雙方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合資和并購。隨著能源領域競爭的加劇,中國參與中亞地區能源合作的難度加大,純粹的直接投資不具備競爭力,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應采用更加靈活的合作方式。一是采用BOT模式,中國企業可采用BOT項目融資方式,并與中亞國家以參與股權投資的方式開展能源合作,雙方協商具體的能源開采權限、收益,以保障穩定的能源供給。二是采用PPP模式,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通過上合組織、亞投行、絲路基金的協助,開展跨境投資,這可降低企業的前期投資成本和風險,為項目提供必要的資金,提高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同時綁定多方利益體,有利于保障能源合作機制的穩定性。為保障上述合作模式的順利開展,還需完善風險防控機制,了解中亞國家的法律法規、稅收、金融體系,評估項目風險,挖掘能源合作項目,培育重點示范項目,優化模式,吸引多方投資。
參考文獻:
[1] 陳小沁. 上海合作組織多邊能源合作:現狀、問題與前景[J]. 新視野, 2012(4):121-124.
[2] 姜安印, 劉博, 黃潔.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中亞能源合作研究述要[J]. 貴州省黨校學報, 2017(1):63-70.
[3] 馬斌, 陳瑛. 新形勢下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以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投資為例[J]. 國際經濟合作, 2014(8):79-82.
[4] 王海燕.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多邊能源國際合作機制的探討[J]. 國際經濟合作, 2016(12):16-19.
[5] 王梓麒, 蔡宏波.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能源合作分析[J]. 國際經濟合作, 2017(5):36-38.
[6] 閆世剛, 徐廣姝. “一帶一路”下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能源合作策略探討[J]. 對外經貿實務, 2017(12):8-11.
[7] 張曉慧, 肖斌. 歐盟與中亞及外高加索地區國家能源合作:政策、戰略和前景[J]. 國際經濟合作, 2014(4):54-58.
[8] 朱雄關, 張帥. “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我國能源合作的對策探討[J]. 學術探索, 2017(7):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