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
摘要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本文詳細分析了瀘縣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瀘縣農業的飛速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問題;發展對策;四川瀘縣
中圖分類號 F323.3;S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168-02
瀘縣是千年古縣、傳統農業大縣,人口達109萬人,轄251個行政村,全縣幅員面積1 532 km2。境內地貌有低山深丘、中丘中窄谷、淺丘寬谷、河谷階地4種形態,分別占幅員面積的7.0%、27.0%、60.5%、5.5%,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十三五”以來,瀘縣農業機械化發展較快,農機化裝備、作業、科技、安全和服務水平有所提升。2017年,全縣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農機總動力達到56.5萬kW,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8.4%,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但瀘縣農機化總體水平仍然偏低,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裝備結構失衡、作業條件差等問題客觀存在。加之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用工難、用工貴問題突出,農機化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1 存在的問題
1.1 地理條件差
丘陵地貌導致瀘縣田塊普遍偏小,形狀不規整,高低錯落、零星分布。加之長期以來形成的冬季儲水習慣,導致絕大部分水田泥腳較深,農機作業困難甚至無法作業。
1.2 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薄弱
近年來,全縣交通條件有了較快、較大的改善,“村村通”“社社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困難、運輸困難。但全縣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別是“連公路、入庫棚、下田地”的農機化作業通行道路較差,沒有下田設施,嚴重影響農機作業。離城鎮較近的鄉鎮發展較好,但偏遠鄉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農機通行、運輸、作業、轉移仍然困難,實現農機化目標任重道遠。
1.3 農機裝備水平差
一是部分耕整機易被田間雜草纏繞發生故障,部分水稻收割機收獲損耗量大,不能滿足農戶“顆粒歸倉”的愿望。二是缺乏專業農機維修企業和人才,農機維修難。三是農業經濟效益低,農機投資利潤小,而購買農機資金投資大,單家獨戶購買力有限,購買后的服務方向不明確,服務局面打不開,導致農戶購買農機的積極性不高。四是目前全縣單家獨戶傳統耕作模式仍占主導,數量不多、種類單一的大中型農機具集中在少數農機專合社、農機大戶手中。2017年,全縣擁有各類農業機械16.54萬臺,其中拖拉機58臺,耕整機9 596臺,插秧機56臺,中小型聯合收割機325臺,烘干機26臺。
1.4 社會化服務程度極低
農機專合社、農機大戶購買農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作業的需求,較少從事社會化服務。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戶購機數量呈現較快上升的趨勢,但大多都用于滿足自身耕作需求,極少或不從事社會化服務。
1.5 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
受單打獨斗小農思想制約,土地流轉困難。普惠式補貼,導致沒有補貼在種植戶手里,使其生產積極性遭受打擊。加之技術力量薄弱,難以突破技術難關,難以規避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導致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低。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瀘縣農機化發展速度。
1.6 缺乏信息支撐平臺
信息傳遞不暢,受“信息孤島”制約,產品與市場無法有效對接,特色產品銷路受限,嚴重制約農機化發展。
2 發展對策
2.1 改善農機交通、作業條件,推進農機化快速發展
加大農機專項資金投入,重點支持農機化推進示范區域農村機耕便民道和提灌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結合交通路網建設,加快機耕便民道和田間道路建設,形成縣鎮公路、鎮村公路、村社道路相互連接的路網。合理規劃,科學布局,以農機化改造為著力點,進行田型調整和土壤改良,積極推進丘陵機械化地理條件的改善,為耕、種、收各環節農機下田作業夯實作業基礎[1]。因地制宜,科學整治小型不規整田塊,實現由微耕機單向作業向大中型機械全程化作業的大跨越。針對有冬季儲水習慣的農戶進行農機作業前放水晾田指導,創造農機作業條件。
2.2 提升農機裝備整體水平,推進農機化穩定發展
以提高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裝備支撐能力為重點,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農戶購買力。重點引進適用于本地丘陵地貌的先進中小型農機具,促進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積極調整農機裝備結構,引進適用于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各個生產環節的農機具,為瀘縣特色作物和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有力的裝備支撐。做好農機維修技術提升培訓工作,引導科學布局維修網點,解決農機維修困難的問題。做好外地農機手跨區作業組織、協調、服務工作,借力補足本地農機具數量缺乏和結構失衡“短板”[2]。
2.3 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機化突破發展
以實現效果倍增為目標,多層次集中打造一批“示范樣板”,引導農機服務組織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打破傳統耕作模式,積極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成本,推進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農機化發展。
2.4 培育新型經營服務主體,推進農機化強勢發展
加大資金支持和技術培訓指導力度,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契機,積極培育、扶持、壯大新型經營服務主體,促進農機服務主體多元化、職業化發展。當地農機主管部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以農機專合社為重點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以及熱愛農業、有創業熱情的返鄉大學生和青年作為重點培育、扶持、服務對象,為農機化發展注入新生力量,帶動周邊服務主體社會化服務意識及能力的提升,不斷提升全縣整體農機化水平[3]。
2.5 以良好的經濟效益,推進農機化持續發展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說:“中國農業很大程度上是積極性農業,什么時候農民有了積極性,農業就發展、農村就繁榮”,而良好的經濟效益就是提高農民積極性的有力杠桿。因此,發展特色產業、綠色產業,拉長產業鏈,推動農機作業由耕、種、收向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環節延伸,搭建信息化平臺,打通“信息孤島”,拓寬產銷渠道,探索社會化服務模式,引導開展機械全程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服務形式,以多方的良好效益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促進農機化持續發展[4]。
3 結語
瀘縣現代農業的持續發展亟待農機化的提檔加速。因此,順應現代農業發展新形勢,科學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面提升農機裝備總量,改善農機單一、失衡的結構;科學規劃、積極改善農機通行、作業條件,打造宜機化良田;加速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節本增效;搭建信息化農機產、銷、安全監管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拉長產業鏈條,推動農機作業向產前、產后延伸;探索社會化服務模式,培育有激情、有遠見、有技術且富有創新精神的新型經營服務主體;推進農機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4 參考文獻
[1] 陳昂輝,邵益民.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丘陵地區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農機,2009(6):9-11.
[2] 劉麗鳳,宋揚,陳紅艷,等.農業機械工程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業裝備技術,2010,36(1):4-5
[3] 宋建武,劉恒新.加快突破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瓶頸[J].中國農機化,2010(2):16-19
[4] 羅錫文.對發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思考[J].農業科技推廣,2011(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