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高中政治教材的安排更加重視理論與現(xiàn)實生活實踐的結合,在四本必修教材的命名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重點所在。而高效的高中政治課教學必須是建立在馬克思實踐觀透徹把握的基礎之上。
【關鍵詞】:實踐觀 實踐教學
馬克思把“實踐”引入了自己的哲學,又科學地說明了實踐的決定作用和基礎地位,而且還強調,一切理論的東西都應該付諸實踐,指導實踐。所以,他的哲學和以往的哲學有著十分不同的風格和氣質。就像他自己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那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高中政治課必修4《生活與哲學》對實踐觀有重要安排,本文立足于提出高中政治課教學需要,從學理的視角對馬克思實踐觀做出深入認識。
一、實踐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
與動物相比,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語言是發(fā)展出意識的前提條件。語言是“由于和他人迫切交往的需要才產(chǎn)生的”。語言這種“現(xiàn)實的語言”本身脫離個別對象的局限性而具有“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社會普遍性,從而成為群體交往的必需的工具。語言的本質是由于人類的相互交流而在某一地域范圍內的部分成員之間約定的并且大家能夠認知的一種信息載體。就是說人與其他物本質上是一種直接的信息關系,因為人通過各種感受器官感知到外在自然界的和自己內在的豐富的信息,這樣的信息最初只是以非確定性的狀態(tài)停留在人的大腦里,當產(chǎn)生了語言,人類就通過語言這種人為的信息載體把自己“內心深處”的信息外化出來,并且傳遞給同類,同類之間又通過“現(xiàn)實的物”這一中介來理解彼此所表達的意義。這樣意識就必然依賴語言而固定下來和形成起來。
有了意識,人的活動變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就是人的勞動實踐的過程中首先在意識中對勞動的主體、客體(包括人的肉體)等各個要素做出先于現(xiàn)實活動的計劃。即在勞動之前人腦中會想到在何時、何地、誰用怎樣的方式做什么,然后又會達到怎么樣的結果等。這樣意識就使動物也有的對客觀世界的直接的表象上升到了人的間接性的“概念”。人通過意識能脫離具體物質的時空限制自由的把握事物。
二、實踐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馬克思認為: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就是有意識的。這不是人與之直接為一體的那種規(guī)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直接把人跟動物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同時“勞動作為人的類的生活的對象化活動,必然在意識中和在現(xiàn)實中都具有自己的意向物,即目的”,并且必然按照自己的“內在的尺度”(美的規(guī)律)來改造對象。也就是說,真正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界、感性的自然界,是人的感性的意向對象。人作為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意思是說它一方面是有對象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又是“對象性的”(即作為其他存在物的意向對象的)存在物;換言之,他的對象同樣是一個具有自己意向對象的存在物,是一個人化了的自然物或一個對象化了的人,是另一個人(或人-自然)。所以,說人是感性的,也就等于說人是社會性的,從本質上說,人是“主體間”的。同時這種社會性又具有歷史性,馬克思把歷史性看作人的能動實踐活動的本質的規(guī)定,認為人“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生產(chǎn)自己的生活資料”。馬克思通過“主體”和“客體”的互動的關系來審視人的本質,與傳統(tǒng)哲學把握人的本質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勞動把人的意識(精神)與自然界區(qū)別開來,同時又能動地聯(lián)系起來,且正有賴于這種區(qū)別,這種聯(lián)系才是能動的。人與自然界在勞動中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另一方面,“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是無”,整個自然界在與人的這種能動的關系中都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而作為精神的對象則成了“人的意識的一部分”和“人的精神的無機自然界”,成了由人的科學和藝術性活動(包括最初的勞動技藝)所產(chǎn)生出來的“精神享受”。馬克思在這里,使人和對象、主體和客體的這種統(tǒng)一(也包括兩者在意識中的統(tǒng)一,即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的統(tǒng)一),不再建立在自我意識的“自明性”的先決前提之上,而是把它“顛倒過來”,建立在“對象性的存在物”之上了。這就像一道燦爛明媚的陽光穿過唯心主義的濃密云層,投射到“自我意識”和人的本質之上。
馬克思關注人的感性活動,用一種全面的、現(xiàn)實的和開放的視角理解人的本質,同時,人能動的創(chuàng)造對象的過程并不是自我意識創(chuàng)造對象的“純粹活動”過程,而是現(xiàn)實的人的“對象性的”(即客觀物質的)的活動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對象的過程,自我意識精神只不過是這個對象化的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而不是獨立存在的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一旦從人的本質中丟掉了“對象性的東西”、自然的東西的規(guī)定,那么它就不能現(xiàn)實地創(chuàng)立對象,人的一切本質力量極其能動性就是海市蜃樓的奇。
三、實踐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
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每個個人的實踐活動都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的,馬克思指出:在其現(xiàn)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真正人的本質的形成本身就需要在社會實踐,而單個人的生命活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需要以“類”的形式將生命活動在時間上進行延續(xù),這就需要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同時,由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基于前一個歷史發(fā)展階段而進行的,換言之,人類在遵循自然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對社會歷史進行向前推進,因此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
【參考文獻】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第16、19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第202-465頁.
【3】【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71-157頁.
【4】【5】【9】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4-131頁.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第25=35、73頁.
作者簡介:康興山(1989-),男,漢,大學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八師第二高級中學政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