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要求實現“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的推進有利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社會人口的充分就業。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率正處在轉型發展期,城鎮化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如發展水平不平衡,發展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社會不同群體間的利益矛盾依然存在等。推進下一步城鎮化的發展要對癥下藥,既要加強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又要在政策執行過程照顧到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均衡,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實現人的城鎮化。
【關鍵詞】:十八大 城鎮化 成就 問題 對策
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城鎮化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的一項重點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指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機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因此,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是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的重要途徑。
一、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建設取得的成就
1.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
進入新型城鎮化以來,我國的城鄉發展也進入了轉型發展期。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了4.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了1.4%,有效的促進了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鎮化率穩步提升。
2.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新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著顯著的變化。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616元,比2012年增加了9489元,增幅達6.5%[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 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此外,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恩格爾系數下降至29.3%。在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發展的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致力于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城市社會保障的資金支出,致力于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全面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失業保險的不斷完善。
3.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功能明顯增強
在國家公共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政公用設施服務能力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在現代化城市發展過程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現代化交通運輸,對于實現城鄉發展起著物質連接作用。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城鎮化總體發展水平不高
據《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7.35%(常住人口/總人口),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國城鎮化率總體水平不高。我國的城鎮化計算方法是將在城鎮居住連續超過6個月的居民納入計算中。但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群體并未取得城市市民身份,生活水平與當地市民相差較大,公共服務問題也未得到妥善解決。按照戶籍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2016年我國實際城鎮化率僅為41.2%(戶籍人口/總人口)。因此,城鎮化率存在虛高。第二,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區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地區城鎮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化率發展水平不一,總體水平不高。
2.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建設在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破解城鄉二元體制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現為:其一,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還未實現一體化。與戶籍制度相對應,我國實行的是城市和農村兩軌并行的社會保障體系。雖然2014年我國停止了對舊的戶口類別的區分,但是附著于舊的戶籍制度之上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未實現城鄉一體化。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緩慢,總體呈現為嚴重地發展滯后的狀態,且各地區發展不平衡。
3.城市協同性發展不足,綜合承載力不夠
我國的城鎮化發展表現為較大的區域不平衡。區域間城市經濟發展不平衡,管理水平差別較大。一方面,特大城市經濟水平高,城市人口集聚過快,總量龐大,但資源有限,人均服務相對不足,但城市管理能力卻沒有跟上腳步,一邊嚴格把控戶籍關口,一邊又無法真正阻止人口的過分集聚,給社會管理提出了挑戰,給環境帶了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內地城市發展動力不足,產業發展緩慢,不足以為大量的農民工創造更多的的就業崗位,城鎮化速度緩慢。
三、城鎮化發展對策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由于各地發展水平、管理能力等存在顯著差異,戶籍制度改革要結合當地水平有序開展,區別對待。對于特大城市而言,城市的資源、公共財政等決定了其容納能力。大城市人口高度聚集,一旦放開戶籍準入門檻,無疑會給這些城市的公共資源和公共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而對于中小城市而言,城市承載壓力小,市民化吸納潛力較大,可以考慮全面開放落戶限制,降低戶籍準入門檻。
2.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的城鎮化區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較發達,因此,城鎮化水平顯示出較大的差異。加快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要立足各地域優勢,將現有優勢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此外,不同區域間要走協調互助聯動道路。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單一推進。東部地區的經濟輻射能力應深入內陸,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支持東部地區發展,從而促進本地區經濟的蘇醒。
3.挖掘地方特色,提高自身優勢
城市特色是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方向。因此,加快城鎮化建設要堅持高標準規劃,避免“克隆”現象。在規劃建設中國要充分開發利用歷史資源,豐富其內涵。此外,城鎮化建設要豐富城市特色人性,打造“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特征的城市。
作者簡介:王夢珂(1994年) 女 漢族 安徽省阜陽市 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基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