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波 田小麗 張世梅 徐雷 劉濤
摘要:本文闡述了古生物化石資源的開發在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內容中的意義,簡要了分析了開園以來的建設成就和古生物化石資源的開發方面存在的化石種類不全面、游客對化石陌生、未發揮地質公園應具有的科普教育功能等問題,并針對現有問題提出了全面采集化石標本、在核心景區建館展出等開發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地質公園;古生物化石資源;存在問題;開發建議
中圖分類號:Q9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07-0105-01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ntological fossil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Geopark of Wu Meng Mountain, and briefly analys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rden since the opening of the gard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ssil resources of paleontological fossils which are not comprehensive, the tourists are unfamiliar with the fossils, and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al work of the Geopark. It is able to wait for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for developing and 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fossil specimens and building exhibitions in core scenic spots for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Geopark; paleontological fossil resources;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proposals.
前言
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境內的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于 2005 年 9 月 19 日經國土資源部批準建設,并于2008年10月18日正式開園,其核心景區主要包括北盤江大峽谷、阿勒河峽谷、碧云洞景區、韭菜坪景區、金盆天生橋、新民魚龍化石保護區和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在烏蒙山地質公園的申報建設過程中,古生物化石、古人類遺址和秀美的喀斯特高原峽谷地貌是其主要亮點,公園的建設目標為集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于一身的綜合型地質公園,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成必將為六盤水發展旅游產業、進行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提升六盤水城市知名度提供一個重要的平臺,為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 古生物化石資源開發的意義
作為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資源,古生物化石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1 古生物化石的外形與現生生物的區別很大,特別新民的盤縣動物群中大量產出的磷齒魚類、龍魚類、瓣鰓類、頭足類、腕足類等海生動物化石外形奇特,具有很強的可觀賞性。
1.2 通過古生物學者對化石的生物學方面的解讀,可以讓游客了解2-3億年前生物的覓食、運動等習性,學習到生命演化過程中的一些有趣信息,具有很強的科普價值。
1.3 通過對化石的形態、遺跡、埋藏環境等信息的解讀,可以還原古生物生活和死后的環境特征,進而揭示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環境變遷過程,這些地球環境的變遷是對游客特別是青少年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意義。
2 開發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1 開發現狀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在12年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在旅游觀光和山地運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北盤江大峽谷的開發峽谷效果明顯,其中的野鐘峽谷被立項作為國家4A級景區立項建設。園區的配套旅游公路已基本全部建成,配套的攀巖、旅游船只的設施齊全,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盤縣娘娘山的玄武巖臺地、喀斯特峰林和布依梯田等景觀被成功開發,成為六盤水乃至貴州的一大旅游熱點。
(3)韭菜坪景區因其為貴州的最高峰,且秋季盛開的野韭菜花成為了其一大主打產品,因此也能吸引一定數量的游客,但熱門程度不及前面的四個景區。
2.2存在的問題
通過作者的實地調研得知,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開園以來,雖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但其三大核心內容中僅有秀美的喀斯特高原峽谷地貌為大多數游客所熟知,僅實現了普通的觀光旅游和山地運動的功能。且峰叢、峽谷、玄武巖臺等地貌景觀在也缺乏必要的科學解說;特別古生物化石、古人類遺址作為烏蒙山地質公園科學內涵主要載體的兩大核心內容卻極少為游客知曉,地質公園的科普教育的功能未得到體現。就筆者所從事的古生物化石資源開發與保護領域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缺乏必要的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科普宣傳,游客普遍對古生物化石比較陌生,缺乏興趣。
(2)景區基本上無古生物化石的展廳,采集到的化石存放于六盤水市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的庫房內,缺乏系統的分類和歸檔。
(3)公園管理處的現有化石基本上為盤縣新民的魚和龍魚類化石,門類比較單一,數量較少,遠不能涵蓋烏蒙山地質公園內從石炭系到第四系的地層中產出化石的主要門類。
3 開發建議
為了充分挖掘和展現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科學價值,實現其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有機統一,進而提升六盤水這座城市的軟實力和知名度,筆者建議在古生物化石資源開發和推廣方面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一支古生物化石標本采集、研究解讀的專業技術隊伍,系統采集并歸類整理化石標本,為景區的地質現象的解讀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加強與對六盤水境內的古生物研究取得豐富成果的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等院校展開合作,實現成果共享的同時提升地質公園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自1999年科學家在盤縣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三疊的海生爬行動物群落—盤縣動物群以來,北京大學的郝維城教授等先后聯合美國加州大學、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意大利米蘭大學等對盤縣新民進行了4次科學考察,并開展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 多篇,將 2.4億年前的“海洋恐龍”展現在世人面前,其涉及的早期海生爬行動物的演化、古生態、古環境、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內容已成為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將這些研究成果吸收成為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內容,必將大大提升其科學內涵。
(2)在游客量大核心景區建設一個博物館或陳列室,將系統采集到的古生物化石配上復原圖進行展出,配上必要的科學解說,這樣就能使古生物資源變得更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參考文獻:
[1] 姚公一.試談國家地質公園核心特色景觀屬性并略論其市場運作方向.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與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地學論文集第九集(2003)[A]: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