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艷
摘要:攝影創作者在現場進行彩色攝影實際創作時,不僅僅要考慮色彩的三要素之間的關系,用恰當的色調表達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渲染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需全面的對實際場景畫面進行總體把控,這之中結合了光、物、眼三方面緊密的聯系。文章旨在說明,一幅彩色攝影的創作過程,不是簡單的現場選景構圖測光曝光那么簡單,創作者在實踐創作之前,必須認識到這三方面的影響,即創作者的之眼、現場之物、自然之光。文章通過分析彩色攝影作品創作過程,可以為作品最后呈現做出更為全面的點評和促發新的思考。
關鍵詞:彩色攝影;視覺;色彩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07-0198-01
Abstract: when the creator of the photography works on the scene, it is not only to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elements of color, but also to express the creative ideas and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Creator with the appropriate tone. More importantly, 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actual scene, which combines light, material, and light.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ey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that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a color photography is not as simple as a simple scene composition and exposure. Before the creator, the author must recognize the three effects, namely, the eye of the creator, the object of the scene, and the light of the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color photography, the article can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comment and promote new thinking for the final presentation of the work.
Key words: color photography; vision; color
如果黑白照片是抽象、內斂、含蓄、深沉的,那彩色照片則是真實、奔放、恣意、豐富的。畫面上的色彩既是創作者主觀思想及情感的宣泄和表達,同時,亦使觀者產生視覺上的共鳴,達到一種獨特的色彩視覺體驗。
創作者是如何巧妙構思組織一幅彩色攝影作品的?對于彩色攝影而言,具體有這幾大因素貫穿創作過程。
1 自然之光
攝影就是光線的繪畫,有光才能攝影,可見光線在攝影的極其重要的地位。人類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歷晝夜循環,但仍需對光作深刻的認識,攝影用光曝光主要利用光線“可見光”部分,其中光質和光色尤其重要。光線的性質,稱為“光質”,指光線的軟硬性質,光線性質不同,可分為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光色:光線的顏色,用“K”(色溫)為單位表示。根據牛頓的色散實驗可以得到光線的光譜成分,主要包括赤橙黃綠青藍紫這幾種顏色,正常日光下的白光(5000K-6500K)由這幾種色光組成,攝影創作時,通常會用“K”(色溫)來表示現場光色成分的變化,從低色溫的紅色、橙色、黃色、中色溫的暖白色、白色、高色溫的冷白色、藍色一系列的變化;如黃色、橙色、紅色是低色溫,表現畫面的溫馨迷人親切,而冷白色、藍色是高色溫,可表現冷靜、嚴肅、高雅等氛圍。
2 現場之物
即考慮拍攝場景或主體的固有色,環境色,場景或主體的表面質感結構形式及表現,以及創作者與景的距離,景與景的距離;比如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隨著色溫的變化,場景會呈現不同的色彩及質感感受。日出前光線較弱,場景呈冷色調,質感不明顯,整個給人一種低明度低純度色相不明顯模糊的感受;隨著陽光的出現,天空逐漸變暖色調,環境中彌漫著紅色橙色黃色的溫暖色調,光線漸強,場景中物與物拉開對比和區別,顯得更加立體;隨著色溫的逐漸升高,光線漸趨白光,場景中色彩飽和度以及對比度達到最高值,環境中各種物體清晰可辨,各種物體色彩還原最為準確;午后光線會繼續轉冷調,此時天空呈現藍色,色溫K值可達10000以上,相機自動白平衡只在3000K-7000K之間有效,我們需要矯正白平衡,否則出來的作品會給觀者冷冷的感受;午后2、3點,陽光漸漸西下,此時色溫逐漸由高轉低,場景由偏藍色調又慢慢轉為暖色,直到日落時分,一種濃郁的溫暖色調彌漫整個空間。創作者必根據拍攝主題、主體不同隨時對場景做出分析判斷,使現場狀況與創作結果達到預想效果,創作者還需注意主觀無意識的的影響,這就是要談的第三點,人眼的作用。
一切的觀察離不開第三點,即人眼的存在。
3 人的視覺
這里指的是創作者的眼睛,人類視覺的演變到今天的成果是漫長復雜的過程,我們借用一下生物學家研究的研究成果,人的視覺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受性別、區域、民族、社會、宗教等等方面的影響,人與人之間色彩感受會有差異性。
簡要的來說明,人眼的構造里有兩種細胞體,一種是視錐細胞,一種是視桿細胞,視錐細胞作用是感色,人眼里有百萬個視錐細胞,我們之所以看到彩色的世界全賴這類細胞起作用;視錐與視桿細胞作用的數量與能力直接影響我們世界的觀察。其次,視覺還有適應性與恒常性(恒定性),視覺適應性可分為明暗適應,恒常性(恒定性)分為尺寸、色彩、亮度、形狀的恒常性。晚上關燈以后一瞬間,我們會對周圍環境失去視覺知覺,但經過幾分鐘又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場景情況,這是暗適應;白天當車駛出隧道一瞬間會讓人眼前一片白光,短暫幾秒鐘便會恢復視覺知覺,這是明適應能力。視覺恒常性(恒定性)在彩色攝影中主要體現在色相、飽和度、亮度的恒定性,我們在白熾燈下觀察一只白色的貓,會覺得貓是白色的毫無疑問,但通過相機記錄下來會發現白貓已經變成黃貓,發生判斷偏差的原因就是視覺恒常性在作用。視覺恒常性即在一定范圍內,視覺知覺的條件發生了變化,而視覺知覺的映象卻保持相對穩定不變的知覺特性叫視覺的恒常性。人類視覺方面具有的生理心理的共性及差異使得創作者在作品創作時需認識到其作用及產生的影響。
而我們手中的相機則沒有人類視覺的靈活變化適應特征,相機會根據曝光如實記錄現場,如在一個大光比場景中,相機據測光點如果選擇亮部曝光,暗部自然曝光不夠,此時,需要根據創作思想,預測最終畫面效果慎重考慮,而不能完全依賴視覺所見或者相機所得。
上文所言創作者的之眼、現場之物、自然之光貫穿創作始終。
文章簡要的對彩色攝影創作過程中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如若能引起觀者的思考,則達到本文寫作的初衷。作品總是在完成以后被觀者欣賞到,而實際上,在完成前要經歷的比之最終呈現的效果要復雜的多,創作者在創作之前,須重視這三方面的影響,即創作者的之眼、現場之物、自然之光。
參考文獻:
[1]蔣載榮.攝影的視覺心理.中國攝影出版社,2014.
[2](美)霍倫斯坦.魏學禮.彩色攝影教程.中國攝影出版社,2007 .
[3](美)布魯斯·巴恩博.攝影的藝術—攝影的本質、觀察與創意.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