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志
摘要: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它特殊的性質,以活動式的教學形式為兒童開辟了一個寬闊的旋轉舞臺。那么我們該怎樣來利用好這個活動舞臺,讓兒童充分展現自我呢?我們在進行教學活動當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應該怎樣組織高效的活動呢?我就以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關鍵詞:品德;課前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07-0205-01
Abstract:The course of moral character and life has opened up a wide rotary stage for children with its special nature and active teaching form. So how can we make good use of this stage to let children fully show themselves? What problems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in our teaching activities? How should we organize efficient activities? I will take " moral character and life" in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 words: moral character; Pre - class exploration
1 課前探究指導有方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這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他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它是把學習的內容拓展到了課前、延伸到了課后,這樣就給了孩子們很多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那么每次課前的準備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學生的課前準備是教學活動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的重要好手段,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孩子們可以在課前的準備活動中,對這次活動主題進行相應的資料搜索、課前體驗、準備素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么做的目的不僅可以調高孩子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課前探究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可以去體會、去感受,為課堂上的學習提供前提和基礎。
2 活動設計注重實效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并在此過程中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等發生實際接觸,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在教學中,學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合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要主宰者。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2.1 創設活動情境,激活教學內容
任何教學活動都不可能單純地進行“教學”。“寓教于樂”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學方法,他強調的是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恰好《品德與生活》也正是這樣,課堂上有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形式,種種的活動都能為老師提供許多教育的機會。當然,對于這么多豐富的素材,我們的任務就是如何讓孩子們能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那么,課堂活動情境的創設就很重要了。孩子們是充滿童趣的,平時老師們在設計活動情景時不妨把自己也想象成一個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設計吸引孩子們的活動。
2.2 聯系生活實際,落實教學內容
《品德與生活》課要培養的是熱愛生活的兒童,孩子們正是在實際生活中發展的人。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進行。只有來自于學生生活的東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樂于接受,從孩子們的生活出發,這也是每個老師都必須認識到的。
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將課程、教材教學真正轉化為兒童的生活,引領和發展兒童的實際生活能力,這不是一件將教學與生活建立聯系即可的簡單事情。教學要實現任職、情感、行為的和諧發展,培養兒童的實踐品質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要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入研究課程、教材、教學轉化為生活的具體機制和方法,開通課程、教材、教學走向兒童真實生活的廣闊途徑。
2.3 提供足夠時間,保證活動高效
兒童的生活是一個連續的、發展的過程,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經驗的積累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他們的活動也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不同的時令,不同的節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活動主題,決定了活動時間長短的不同。因此它不應該局限在一節課中,更不應該終止于一次活動。他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事態的發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斷的延續、深化下去,從而提高活動實效。
如在進行二上《遇到危險怎么辦》這一主題探究時,我們可以給學生一段較長的時間準備,讓孩子們尋找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記錄下來,還可以讓學生搜集安全提示的圖片,或者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孩子們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內都能感受到危險的可怕,了解到關于安全自救方面的知識,使孩子們的認知更加系統化。
同時,作為活動的引導者,老師們也應該及時的去督促、檢查、反饋,如在上《坐立走,有精神》這一主題時,除了課上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以外,課外還要多監督,檢查,多做評價,這樣保證學生活動的持續進行。
3 課后實踐切實可行
生活告訴我們,學生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聯系,才能生成出鮮活的東西,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變得豐富和深刻。
例如,在學習“坐立走,有精神”這一主題后,我就布置了一個課后延伸作業,作業的題目是“每天生活、學習時都練習正確的坐立走姿勢,一個月后,我們開展坐立走的比賽吧!比比誰的姿勢美?!边@樣的作業,使思品課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的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既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學生能真正的關注生活。
總之,《品德與生活》課程帶給我們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要將挑戰變為機遇,將機遇變為現實,經過兩年來的實踐和努力,我們的孩子喜歡探究了,熱愛學習了,懂得實踐了,成為了全面發展的人。在我們一線教師欣慰的同時把這些實踐所得與大家交流,相信會更加促進這門課程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