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雅晴
摘要:在過去,西方印象主義畫派對于現代技術與文化震蕩所激發出了新的藝術思考。同時,這也是對于部分非學院派藝術家主體意識所引發的藝術反射。由形式到內容、由理性到感性之間所引起的藝術革新。在這場技術下的創新,也是源于藝術家們對學院派藝術語言和原則的反對與新的探索。
關鍵詞:西方;印象主義;美學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07-0248-02
Abstract:In the past, the Western Impressionism had inspired new artistic thinking about moder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shocks. At the same time, this is also an art reflection caused by the main consciousness of some non-academic artists. The artistic innovations arising from form to content, from reason to sensibility. The innovation under this technique is also due to the artist's opposition and new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ic art language and principles.
Key words: the West; impressionism; aesthetics
引言
西方印象主義畫派是現代技術與文化震蕩所激發出的藝術革新,是部分非學院派藝術家主體意識覺醒下所引發的藝術反射。由創作統一到自由的思維更替、由形式到內容上的轉變、由藝術家理性到感性之間的思辨,所引起的藝術界激烈的沖突。力求捕取陽光照射在物體上霎時間顏色冷與暖的變化與交融,表現色與光之間的純粹。這場技術下的革新并非偶然,是源于部分藝術家對學院派藝術語言和原則的反對與新的探索。
1 印象主義畫派的形成概述
1874年4月在法國巴黎卡皮西納大道上的一所公寓里舉辦了第一次“印象派”畫展為向世人宣告,這些作品拜托了世俗等級制度與傳統學院派之間的束縛。在展覽上,克洛德·莫奈所創造的名為《日出·印象》的油畫作品(如圖所示圖1-1)受到了激烈的批評而產生轟動。這是一幅描繪阿弗爾港日出景象的作品,充分利用了色與光之間的效應帶給觀賞者的視覺印象,這幅作品將傳統意義上的形式與內容摒除,大膽利用光和大氣之間相互融合作為視覺沖擊點進行改變。似非而非的筆觸有別于以往的細膩風格以展現出海面上濃霧彌漫,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海面中反射出天空和太陽的幾抹顏色,融入遠處模糊景象的同時給予觀賞者的時瞬息變化間的那一霎那時的感受。
一位記者在當時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針對于此次展出作品嘲諷的文章,題名為《印象主義者的展覽會》,其中這樣寫道:“印象?我早就料到了。我也這么想,既然我受到了影響,畫面上一定會有印象......筆法多么自由,多么自如!毛坯的糊墻紙還要比這幅海景更完整呢。”從此,印象主義畫派由此得名。
2 印象主義畫派的美學分析
2.1 觀念美
在西方藝術的歷史舞臺上,印象派的獨具性不僅是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而且還表現出對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現實主義等畫派藝術體現形式的變奏。印象主義畫派脫離了以往傳統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大膽地拋棄了傳統意義上的創作觀念。也源于這一時期正處于法國資本主義社會從自由競爭轉向壟斷的階段,資產階級成為了社會體制下的新興力量。其中,大批資產階級逐漸開始崇尚上流社會貴族的生活方式而漠視曾經嚴肅的社會現實狀態。印象派所具有的獨特性、反叛性打破了世人觀念于是快速地被大眾接受并深入人心,從而形成了一定的藝術風格逐漸占據主流。雖然,印象主義畫派出現的初期,其本身還保留著一部分傳統的影子,本身的局限性。但隨著時代后期發展,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相繼出現,印象主義畫派風采各異又具有共性特征,將印象畫派獨特性元素與創新性觀念巧妙糅合,暢行于視覺焦點轉移與視覺感受形式之間。
2.2 題材美
十九世紀之前,西方藝術由于傳統觀念其題材是永恒不變的兩大主題:宗教和神話,他們從圣經和神話中挑選題材,并追求繪畫作品對創作主題的真實再現。這也離不開當時的社會體制以及官方的支持。印象主義畫派這一反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價值,將繪畫從政治、文化、宗教的基礎上獨立出來。從現實生活和自然中選取創作題材。強調藝術題材不局限于社會意識,從而解放了從古典主義藝術中僵化的藝術思維形式。
經過奧斯曼伯爵的城市改造后,法國巴黎涌現出諸多富有現代氣息的景觀,世人的生活充滿朝氣。城市公共設施的進步、鐵路網絡的逐步形成以及社會體制的開放從而豐富了人們更為自由的生活形態。如愛德華·馬奈的《杜伊勒宮里花園音樂會》(如圖所示2-1)或是奧古斯·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露天舞會》(如圖所示2-2)等作品均能體現出當時社會的轉變。
2.3 表現美
從印象主義畫派表現美的方面來看,其不論從色彩根基還是筆觸的表現力上面都進行了有史以來歷史性的嘗試與創新:明亮、鮮艷充斥著光感的色彩。印象派畫家不斷地探索著色與光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把我這色彩的冷暖變化。用色彩表達感受。
印象派繪畫作品以鮮艷的色彩特征來詮釋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透納、康斯太波爾、歌德、謝弗勒爾等先后發表了一些列有關于光與色理論的專著,從而引起了世人對光與色彩藝術語言的思考。
莫奈的作品《池塘· 睡蓮》(如圖所示3-1),以高能的技法、自有的筆觸、絢麗的色彩描繪出波光粼粼光芒閃爍在水面上的視覺景象。看似隨意不羈的色彩線條以及柔美的筆觸,是觀賞者能體驗到水流動動視的變化,這種由莫奈開創的動態意境畫法,也是印象主義畫派的代表性技法,注重光于色的前提下,利用光線的動態顫動、變化以及筆觸、溝通等繪畫語言來表達藝術情感。
3 結語
印象主義畫派的出現不僅在歷史舞臺上閃亮登場,也開場了一個新的時代,給予全世界一種視覺審美的飛躍,從此影響著接下來的現代主義畫派,如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做了堅實的鋪墊。從此多元的樣式展現在藝術時代中,并為藝術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包括為現代的浸提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帕坦·希維爾.印象印…象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1.
[3]崔之進.后印象派藝術的色彩研究[M].廈門: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4]呂澎.現代繪畫:新的形象語言[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
[5]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