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麗丹
初中文言文教學歷來是頗有爭議的一塊領地,文言文教學和對文言文教學法的探討也不盡人意。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上到文言文,走進教室就講翻譯,也最喜歡上文言文,因為教學過程較為單一,省去了挖空心思備課的過程。但是輪到公開課、評優課,很少有教師愿意選擇文言課文來教學,因為覺得很難推陳出新。
文言文作為我國早期語言交流和文字傳承的工具,它是古人們遺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是我國五千多年文化的寫照,文言課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作為傳承中國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文言文教學理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國語那樣毫無根基,一切要從零開始。
改變、改革也不能大刀闊斧,只能先從小細節做起,因此,首先考慮的是文言文翻譯的教學。分析初中文言文翻譯教學現狀,主要問題有:一是目標過于單一,即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甚至“字斟句酌”,似乎一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式,大多數老師都采用逐句翻譯的方法。三是就事論事,缺少遷移。以讀懂一篇課文為目的,認為課文講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會翻譯了,教學的目標也就達成了。
縱觀目前文言文翻譯的教學方式,我覺得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根據文章的不同而選擇性的使用。
第一,學案的運用??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文言文翻譯教學也是如此,應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有所思考,特別是對文言文翻譯的思考,可以引發學生對舊知的聯想與想象,從而便于老師歸納一詞多義等情況。而口頭布置的預習任務往往難以落實,使用學案,使預習的針對性更強。學案編寫好后提前1~2天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學案”的要求初步閱讀教材,并對學生閱讀做出三點指導:一是要求學生讀書要快、要盡量節省時間,二是要求學生在讀書中找出的知識點或問題答案要準,三是邊閱讀,邊思考,找出疑點,做好記號或記錄。為了保證導學案的有效運用,教師應對課前預習的情況進行檢查,并做適當的激勵。同時通過檢查,教師還要對學生的模糊點有所了解,上課時可以進行針對講解,提高學習的效率。學生在課前完成學案時,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古漢語詞典等等,在主動搜索答案的同時,加深對文言詞匯意思的理解。
第二,多媒體的配合?,F代化教學手段不斷完善,我們可以從網上下載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文章配上古典音樂朗讀,或采用多媒體手段直觀地展示與課文有關的音像、圖畫內容,創設情景。也可讓學生“看圖說話”,根據圖片、結合文章,說出圖片中的內容或描繪的意境,既給予了學生一定幫助,又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特別是一些寫景的文字,需要意譯,這時候給予圖片賞析,幫助學生理解句意。多媒體配合,還可以在復習檢查時,提高復習效率。
第三,現代文的輔助。在現代文教學中滲透文言文教學。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拉近文言文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可以有效的破除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語文教學中現代文教學占主要部分,文言文教學相對較少,因此只在教授文言文課程時講述相關知識時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應該在講解現代文的時候適當地穿插滲透文言文教學。比如在講到“妻子”一詞時,教師可以順便提及文言文中妻子的含義是指妻子兒女,在講授俗語“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可以解釋這里“是”的意思是代詞“這”,在正是場合稱呼“令尊、令堂”等。通過教師有意的教授,學生無意識的學到了更多知識,再次學習文言文時,就能夠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通過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名言,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鼓作氣”等,課前可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醉翁亭記》及《曹劌論戰》的興趣。
第四,課外競賽。教師在教學時要打通多種渠道,創設學習文言的言語環境。在語文課堂上,可以開展一次,文言文解釋識記大賽,通過比賽的模式,將一詞多義的詞語進行概括總結。我們要指導學生不斷地從課外學習文言經典,還要把課內學到的內容盡量運用到課外,要遵循“精讀與博覽結合,課內與課外溝通;精讀學規律,博覽增見識;課內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還可以,分小組,搜集一詞多義,古今義,詞類活用等特殊用法的字詞,進行整理展示。平時,可以讓學生多讀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說、寓言故事、神話傳說,這樣學生既不會感到厭倦,又學到了文言知識。
出于應試需要,文言文翻譯教學是不可逃避的現實,而且也是頗讓孩子們害怕的內容,只有在方法上不斷創新,才能消除孩子們的恐懼感,增加孩子們學習中國古代漢語的興趣,培養青少年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熱愛之情。
文言文也有深淺難易之分,教淺近的文言文,也應該可以像教現代文那樣,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求理解,老師只在關鍵處作些指導、點撥,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文言文翻譯教學,更應該在理解字詞意思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體會古代文人的文學造詣和博大的胸懷。文言文在歷史上表現出的強大生命力,已經被時代證明了。當前文言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讓文言文適應新的歷史環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西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