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馮春艷
思想品德課和馬克思理論課,簡稱“兩課”,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然而,高職院校“兩課”的教學效果并不十分顯著。針對此情況,我院教師在學習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院實際教學,對“兩課”進行“做、樂、賽”教學模式探索。
一、引言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戰略部署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德育教育,在高職院校中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為“兩課”。但是,隨著當今世界經濟政治不斷的變化,高職院校“兩課”面臨嚴峻的挑戰,學生不斷面臨新問題接受各種新思想,而“兩課”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顯著。表現為一些學生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 “兩課”, 以致 “兩課”無法發揮應有的育人功效。
我院教師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特點,在學習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兩課”的“做、樂、賽”教學模式改革,使得“兩課”教學充滿活力,提升“兩課”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高職院校“兩課”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針對性不顯著,影響“兩課”教學效果
“兩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指對高職大學生關注的實時熱點,面臨的疑難問題等進行指導或者解惑。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更加注重傾向于職業專業課程,相對德育教育主渠道的“兩課”在學生眼中就處于尷尬的邊緣地位。究其原因,“兩課”教育內容的理論知識與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之間確實存在一定差距。“兩課”內容無法針對性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影響育人教學效果的實現。
2、授課模式單一,影響“兩課”教學效果
目前仍有許多高職院校采用大班“灌輸式”授課模式進行“兩課”的教學,表現為教師在講臺上用PPT授課,全體學生在講臺下記筆記聽課的學習形式。究其原因分析,高職院校學生數量日益增長與“兩課”教師隊伍增長速度相對緩慢之間的矛盾,同時,高職院校重視專業實訓課程與相對忽視“兩課”理論課程之間的矛盾,導致“兩課”多采用大班授課形式。在此情形下,教師為完成授課內容而教,僅能采用單一的灌輸模式。但這種模式會讓學生產生疲勞的感覺,間接對授課內容厭倦,導致對“兩課”的學習無法提起興趣,影響“兩課”的育人教學效果。
三、“做、樂、賽”教學模式的內涵及應用于“兩課”教學的優勢
“做、樂、賽”教學模式,由我院教師去香港理工大學實地參觀學習總結而得來的。香港理工大學黃德輝教授注重把“寓教于樂”的觀點長期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我院教師總結為“做、樂、賽”教學模式。
“做、樂、賽”教學模式內涵:“做”—— 是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基本要求。即“先行后知,干中學”。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需要做的“項目”或者“任務”,并且將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到相應的“項目”或“任務”中。學生根據“項目”或“任務”主動去“做”,采用小組互助形式,發揮每一個成員的主動性。“樂”—— 是一種教育思想,即寓教于樂。學生在做“項目”和“任務”的時候,帶著自己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一旦激發學生興趣,可促使學生探究新知、克服困難。“賽”—— 既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又是促進學生“樂學”的有效手段。適當的競爭,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兩課”采用 “做、樂、賽”教學模式的優勢:
第一、可以凸顯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做、樂、賽”教學模式能夠把“兩課”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問題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其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主動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因為,“做、樂、賽”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教師可以偏重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成長發展中所普遍關注的現實、熱點、矛盾困惑進行設計,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探討,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第二、采用多種授課模式,提升學生興趣。鑒于目前“兩課”灌輸式單一的教學模式,“做、樂、賽”教學方法靈活,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因為,“做、樂、賽”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教師作為主導,盡可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激勵和幫助學生從知識認知向能力培養、價值認識的轉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做、樂、賽”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兩課”中應用的探討
1、課前準備
“做、樂、賽”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前做一定的準備工作。首先,第一次授課的時候,需要根據班級人數進行一定的分組。比如:如果班級人數為80-100人之間,那么每組大約10-20人左右為宜。(當然,此模式班級人數越少效果越明顯。)每組學生選擇自己的組長、副組長。組內負責人提前聯系老師,根據下次授課內容,將小組的成員進行任務分工。(可輪流擔任負責人,盡量做到每一位同學都有擔任負責人的機會。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師根據每章節的教學目標,確定不同的任務目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故此,需要教師熟練的掌握授課內容,并且深入的研究最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教學方法選擇多樣,如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辯論法,情景模擬法等等)每章節任務目標確定后,讓學生動手去“做”,教師協助完成前期任務的學習。例如:《思修》課程第五章第二節《職業道德》。可以運用案例法教學。教師要求每小組找一些與自身未來職業相關的案例(正反案例均可)。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找案例的過程中,既可以了解未來職業的相關信息,同時了解職業的相關道德要求。在大量案例的尋找中中,完成本章節的初步學習。
2、課堂活動
上課正式開始,教師要把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向學生闡釋清楚,之后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等要求。每小組的負責人根據教師布置任務要求,給每組成員進行分工。這是“做”的環節。原則:小組內先進行自薦,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每位成員的積極性。組內成員分工協作進行每一個環節的展示,如講、寫、找資料、分析總結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通常課本的一節內容由課堂三學時完成。課堂前二學時的主要任務都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進入課堂第三節課時,一般前20-30分鐘時間要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形式多樣的課堂檢測,這就是“賽”的環節。此項是為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為教師點評做準備。
3、總結評論
學生主體作用展示后,教師必須留10-1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點評。總結評論,首先再次強調本節課程教學目標,強調一下重點難點,此時,同學們可以進行查缺補漏,檢查一下自己的知識還有哪些遺漏。其次,評論一下每小組的整體表現及突出的學生,盡量以鼓勵為主,但是,對存在的問題也應該給予反饋,以便學生掌握正確的教學內容。最后,公布每小組的最終成績表現排名。對第一名的小組,及時鼓勵,進行適當的獎勵表揚。
“做、樂、賽”教學模式,是山東現代學院進行“兩課”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探索。該模式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當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我校教師會繼續進行探索,完善“做、樂、賽”教學模式在“兩課”中的應用。
(作者單位:山東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