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服裝工藝學課程是服裝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筆者針對獨立學院《服裝工藝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現狀,以及對教學內容、方式、考核內容等進行探索,教師需在實踐中做好引導者、指導者、把關者的角色,從而優化本學院的服裝工藝學課程的建設,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獨立院校《服裝工藝學》課程的重要性
服裝工藝學是服裝專業的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是服裝設計到成品過渡的重要階段,是服裝材質由平面轉化為立體的重要環節。服裝工藝學課程是對專業內其他課程內容進行整合,突出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訓,從而將設計與工藝、藝術與技術、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二、獨立院校《服裝工藝學》課程教學現狀
1.教學方法與設備相對落后,難達教學效果
鑒于本學院實驗室缺少多媒體教學設施,服裝工藝學課程的授課方法主要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對服裝工藝流程進行逐一講解,用課前準備的材料進行上機操作示范,學生則圍繞在四周觀看,然后再重復老師的操作過程,最終完成服裝成品。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能夠確保學生掌握服裝制作的基本工藝流程,但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只是制作工藝的重復和模仿,缺乏自主創新和發散性思維。
由于本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開設時間較短,課程相關的設備存在一下問題:1.數量不足:如受教室面積影響,每個實驗室只配備4-5個燙臺,學生需排隊完成整燙工藝;2.種類不齊全如襯衫、西裝等成衣制作的一個重要準備工作是壓燙粘合襯,但因實驗室未采購粘合機,學生只能用熨斗完成此步驟,耗時較長;3.部分機器陳舊:如其中一間實驗室為老式工業平縫機,對于剛接觸的服裝工藝學的學生來說,車速的控制和線跡的把控有一定的難度,大部分時間用在拆線上。以上情況加上實際操作中的不合理等狀況,給服裝工藝學課程的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阻力,只能在規定的課程時間內完成較少的教學內容,直接影響了教學管理和效果。
2.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時效性
本學院服裝工藝學課程總學分為6,共計96學時,分為兩個學期授課,主要授課內容為《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講授的基本款式,第一學期為上衣原型、男版女襯衫和原型裙,第二學期為西裝或大衣。為保證教學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授課均采用標準化的工藝和流程。課程所參考的工藝學教材大部分是早年編寫的,對當下企業生產的新設備、新流程、新工藝缺乏認知和闡述,教材中的某些制作工藝目前市場已基本不用,部分工藝細節不夠明確和完整。
3.教學考核單一,系統性欠缺
本學院服裝工藝學課程的考核方式的考查,考核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因此考核的標準和方式一定要合理與可行。該課程以服裝成品為打分依據,即以工藝質量與完成度作為學生掌握程度的唯一標準,缺乏系統性,其忽視了學生的創新性,以及工藝學與服裝設計、服裝結構設計等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性。
三、獨立院校《服裝工藝學》課程改革途徑
1.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教師應該從課程內容和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學生從實踐中了解和掌握服裝工藝學的相關知識。雖然無多媒體設備,但教師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向學生展示服裝工藝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并結合市場流行趨勢,課前準備或現場給學生展示相關工藝的制作方法、流程、效果;將服飾工藝運用與面料再造相結合,使得原本單一的材質形成新的肌理效果,盡可能地挖掘材質的美感,從而引導學生對服裝工藝產生學習的興趣,開啟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學習的主動性。
2.指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操能力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越是高漲。學生不僅會相互探討,還會及時地向教師需求幫助。教師便可借助這一機會向學生傳授該工藝相關的知識、方法、實際操作等,并培養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工藝創新設計,并通過實操加以實現,從而形成教與學之間的積極互動,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把關---保證學生實踐、創新的順利進行
服裝工藝學教學的實踐環節部分,教師必須起到把關的作用。教師除了要監控學生每個工藝操作的規范性,還要時刻關注學生實踐的完成情況,特別是在考核環節中增加了創新性、市場結合性等要求下。教師在整個教學情境下,絕不能有半點馬虎,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并指導其即使改正,就會造成學生在物質和時間上的浪費,更關鍵的是學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教師只有做好把好每一關,才能確保學生能夠完成工藝實踐和實現創新設計。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時尚的不停追逐,服裝的審美性需求被不斷的強化。這就驅動了服裝設計與制作等相關環節不斷的變革和創新,并迫使服裝工藝學的教學的方方面面都能夠符合當前的趨勢。教師應該把握服裝工藝學的教學特點,對教學內容、方式、考核內容等進行探索,實踐中做好引導者、指導者、把關者的角色,最終做到以教促學、以學帶教,從而優化本學院的服裝工藝學課程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