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楊海卉


摘要:教育部啟動了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全國診改專委會研制開發的“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管理系統”已在試點學校推行。本文就構建校級教學質量監控網絡數據平臺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中職學校教學質量保障工作及數據平臺的系統架構。
關鍵詞:教學質量;數據平臺;診斷與改進;架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 12 - 0008 - 02
教學工作是中職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實施教學質量監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保證,也是職業院校生存的基礎。
2016年4月,教育部職成司頒布了《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6]37號),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要求“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7月.安徽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安徽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皖教秘職成[2017]49號),要求各市制定2017 -2020年診改工作規劃。
教學診改工作就是在實施“管辦評分離”之后,解決辦學方(學校)如何負起質量保證的社會責任,如何進行質量管理的問題,是解決管理方(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負起質量保證的法定責任、如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問題[1]。
學校如何進行自主診改、利益相關方如何參與、主管部門如何協同改進的教學工作診改正成為學校常態化工作。全國診改專委會研制開發的“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全國數據采集系統”)正在試點學校推行,各中職學校建立校級的數據管理平臺與之對接也勢在必行。
1 教學質量監控數據平臺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我省中職學校與發達地區相比,數量多,底子薄,很多學校不能保障教學的質量。近幾年,部分學校也了開展教學質量監控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安徽電子工程學校的ISO質量保障體系認證,安徽材料工程學校的“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教學評價機制的研究”等。但從數量和質量上相差很多,在體系構建、平臺搭建和數據共享上還存在缺陷。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2],我省中職學校在校園數字化、信息化建設方面有良好的基礎,大部分學校均建成或正在建設數字化校園軟件平臺。學校的數字化平臺包含基礎數據平臺和必須的管理平臺,如教務、辦公、學生等管理,較重視學校的基礎數據的保存,但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與大數據管理背景下的教學質量監控管理不相適應:
1.1 質量保障體系缺乏頂層設計[3]。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管理工作建設需要進行頂層設計,要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對業務管理流程進行標準化設計,各職能部門應劃分權限和職責,確保數據的真實和有效。
1.2 質量監管缺乏數據支持、覆蓋面不廣。一是歷史數據整合不夠,多數學校現有的數字化校園平臺運行時間不長,在新建平臺時,老的數據沒有導人到系統中,或新老系統并存的現象比較常見。二是數據采集維度缺乏、覆蓋面不夠,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的發展狀況等教學數據在數字化平臺上不能全面收集,無法為質量監控及各種報告快捷有效地提供真實數據。
1.3 結果無法直觀展示,決策輔助功能弱。學校的質量評價結果沒有有效的分析方法,僅僅是多個維度數值的呈現,無法讓相關部門和領導直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教師發展綜合能力及專業發展情況等,很難通過大數據分析達到質量監控的目的。 2 應對措施 針對存在的問題,應考慮構建教學質量監控數據平臺,并注意以下措施: 2.1 完善制度建設、規范流程設計。進行質量保障體系缺乏頂層設計,形成規范的制度和業務流程,這是軟件平臺建設的前提。
2.2 搭建學校內部人次培養質量管理系統,加強數據分析功能,結合教學過程數據的收集,進行大數據分析,提供直觀的決策支持分析,實現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次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建立數據指標預警機制,實現動態數據的實時監測、關鍵數據的指標預警,實時關注數據質量,實現內部檢測、自我保障。
2.3 打通數據接口與其他系統的數據集成。整合各業務系統,基于現有條件完成基礎數據的梳理和積累,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同時,使用“全國數據采集系統”進行數據采集填報,開放數字化校園軟件平臺接口,方便其他系統對接(如國家、省級學籍系統、專業系統、招錄平臺等)。 3 教學質量監控數據平臺的架構設計 3.1 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頂層設計。進行五大系統設計[4]。一是目標系統,從發展戰略人手,圍繞企業、學生和社會發展需要,基于前期人才培養質量的分析評價,完善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人才培養關鍵績效目標系統。二是標準系統:借鑒標準化良好行為管理方法,按照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分三大類,制定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三是信息系統:建立教學質量信息系統,對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效果、教學管理、課程設置、頂崗實習情況、畢業生就業情況等各種信息的跟蹤、反饋。四是評估系統:制定專業評估與監控辦法,明確專業評估與監控方案、標準、程序。改革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制度。五是反饋系統:信息反饋是教學質量監控形成閉環的重要保證,該系統應包括校內和校外兩個系統,信息反饋應循著質量監控體系的環節、程序逆向傳遞質量信息,形成閉環。
3.2 數據平臺的架構設計。數據平臺應按照教育部教學診斷與改進和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等工作要求,圍繞學校辦學目標、專業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教學組織與實施等內容,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重點從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管理和課堂教學效果三方面全面展開質量監測工作,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進行實時采集、管理和預警。①市場分析數據[5]:引入外部互聯網大數據,為專業定位、目標設置、課程開發和內容優化等提供支持與服務;診斷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校企合作、一體化課程體系、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等教學實施狀態是否緊跟市場變化、緊貼技術更新、滿足社會需求。
②教學質量保證基礎數據:按照”五縱五橫一平臺”質量目標體系,建立學校教學質量保證基礎數據平臺,包括學校基本信息、辦學條件、機構設置、設施設備、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學生信息、實踐教學條件、經費保障等數據。
③質量反饋:建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層面,學校部門教研組三層級的質量分析、報告、信息發布機制,及時反饋實施、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反饋診斷結果與改進建議。自動生成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向社會、家長及全校師生開放,接受大家的監督。
④質量預警:依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項目參考表》,對學校重點項目及重要診斷點進行預警。根據預警反饋數據,指揮決策系統及時做出工作任務和實施進度調整,確保工作質量。
⑤接口開發:開放系統接口,與其他平臺對接。按照《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數據結構》要求進行接口開發,具備生成各種平臺數據格式的導人導出功能。
同時,圍繞課堂教學改革,在信息化數據管理平臺中增加在線課程評價、專業建設蹤監測、教師、學生成長軌跡檔案等功能,完善教學資源庫建設,建立移動學習平臺,優化教學服務功能,使之更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
4 結語
近期,安徽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指出,要著力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以建設智慧校園為目標,努力打造數字校園升級版。
數字化校園從服務于傳統管理升級到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校園的過程中,隨著基礎數據的逐步積累,師生信息化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監控數據平臺必將在智慧校園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提供質量保障。
參考文獻:
[1]楊應崧.教學質量要“醫院體檢”,更要“自我保健”.中國教育報.2015.
[2]朱丹.“基于數據平臺的中職教學質量監控策略研究”課題調查分析報告.2017.
[3]李玉杰.中職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數據平臺建設策略[J].教育,2016(10):00289 -00289.
[4]楊海卉.卓越績效理念驅動下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構建及實踐.2015
[5]顏崇斌.督導教學質量監控的網絡平臺構建與實現[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 16):218 - 219.
[6]張揚群,呂紅,彭春.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校級方案編制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
[7]陳鵬,周峰.大數據時代條件下基于“系統”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調控模式的構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1):274- 274.
[8]舒家惠.構建中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機制與保障體系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0(1):70 - 71.
[9]周俊.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實踐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5(z6):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