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妍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傳統化的交易模式相比,互聯網交易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而在這種新形勢背景下,互聯網企業要想更為深入的介入到金融行業,更應該從多個層面出發,明確互聯網金融在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文首先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接著分析了它的模式,最后探討了互聯網金融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互聯網;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 2018) 12 - 0031 - 01
互聯網金融可以看作是支付融資的一種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下,金融機構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自我的升級與發展,并且可以彌補傳統金融機構中的缺陷,從而提高應用效率。所以,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之下,企業管理的模式也逐漸向著一個快捷化的方向發展,為各個行業日后的成長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l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1.1 成本低。成本交易的過程中,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和信息流的電子化運作模式,再加上電子商務公開和透明等各項數據的優勢,同傳統化的金融機構相比較,成本更低。[1]同時,在服務成本中,由于第三方支付的結算成本更低,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部分小型企業的融資成本。
1.2 覆蓋廣。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人們可以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在互聯網上尋得資金資源,這樣也可以讓金融業的服務變得更為的直接。此外,互聯網金融客戶大部分都是小微企業,這樣能夠提升資源的覆蓋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的全面發展。
1.3 風險高。現階段,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人銀行的征信系統,在獲取報告方面也有一定的難度,而選擇在互聯網金融上貸款的用戶,是無法在銀行準人的客戶。這部分用戶的征信水平比較低,風險比較高。[2]
2 互聯網金融的模式
2.1 P2P模式和眾籌模式。P2P是現階段我國金融網絡化的一種代表性特征,其本質同傳統化的金融并沒有過多的區別,互聯網在其中扮演著一個“吸儲”的角色,所管制紅利可以看作是一種附屬品。但是這種模式會受到資本的約束和限制,回報率過低,同時,它還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事實上,金融機構和互聯網的門欄機構都比較高,而P2P通用模板隱含的風險比較大。通過P2P網絡融資平臺,借款人可以直接發送一些借款信息,出借人也可以在了解對方身份信息,信用信息之后,直接與借款人簽訂合同,并從中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同時,眾籌模式則是團購+預購的方式,利用互聯網的傳統特性,向企業或者是個人來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得到大眾的支持和認可。
2.2 第三方支付,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買方在選購商品之后,可以在第三方平臺上提供一定的支付賬款,并且通知賣家貨款到達,再進行發貨。當買方在檢驗完成商品之后,就可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置給賣家。要知道,第三方所形成的信貸業務,從更為長遠的發展而言,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現狀。當前,銀行機構逐漸開始向中小型企業的貸款業務轉型,并將這一領域看做是資金高回報的一種模式。
2.3 理財銷售模式和大數據金融。互聯網理財和銷售模式,是當前最為主流,也是最典型的一種方式,如余額寶。另一類模式就是自己搭建平臺做銷售,走一個比較專業化的路徑。而大數據金融則是指在一些非結構化數據中,通過實時的分析,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全面且系統的信息,通過分析其中可以交易和消費的信息,并準確的預測客戶的行為。
3 互聯網金融在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3.1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基于我國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而言,相關部門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增強風險防范意識,這就需要劃清楚互聯網金融的范圍,提高金融機構的品質,加強對平臺的篩選力度,對那些不符合標準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不允許上市。此外,還要構建一個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公開的分享個人或者是企業的信用情況,進而解決資源共享中存在的局限性問題。最后,不斷地加強消費者的風險躲避意識,在此基礎上,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本身的信用危機。
3.2 加強行業監管工作。在網絡銀行監管機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的去探索一些全新的監管模式,以此來促進網絡金融服務的完善。同時,還要構建一個全國性質的網絡財務管理系統,梳理清楚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機制,確定金融監管的重要性。監管部門也要及時向資金第三方支付存管,確保資金的安全性。
3.3 優化整體的發展環境。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扶持力度,要努力優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環境,一方面,要給予市場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構建完善的信息規范體系,提高服務的質量。最后,還要促進傳統金融同互聯網的相互融合,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出更為全面的數據庫,然后將這些積累的數據都進行綜合性的分析。[3]
結語:互聯網金融在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對于高中生而言,現階段對于金融行業的認知還比較膚淺,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高中生的所見、所聞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因此,人們應該意識到互利網金融創新所存在的現實意義,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璋,沈凡.國有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模式帶來的挑戰[J].新金融,2013(7):47 -51.
[2]金元浦,歐陽神州.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文化中小企業的融資[J].學習與探索,2014( 6):86 - 90.
[3]劉超.對商業銀行與電商平臺相結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 (11):45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