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蘭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然而,當前很多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課程理論性較強、抽象乏味、缺乏趣味性等,導致學生對德育課程興趣不夠。本文基于對學生的需求和了解,從學生心理、教學設計兩個方面來探索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德育課堂 學生心理 教學內容 生活化
在新一輪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成為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的重要理念和發展趨勢。在中職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導從學生的需求角度,切實以學生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才能突破現有教學困境。實踐表明,基于學生需求的了解與調動,并據此構建適合中職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心理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
一、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一)德育課程理論性較強,抽象乏味,教材內容欠缺趣味性和可讀性,枯燥空洞的大道理難以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同時社會的發展也造成教材的相對滯后性和局限性;
(三)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教學形式單一,以說教為主,課堂氣氛不活躍。
二、提高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一)關注學生心理,構建和諧課堂環境
由于受生源影響,大多數中職生文化基礎較差、邏輯思維能力薄弱,對待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為更好地研究中職德育課堂實效性,我曾對任教的中職二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下發問卷285份,收回273份。結果顯示90%的學生有自己的夢想,希望能夠成功圓夢;7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及未來就業感到迷茫;78%的學生對自己信心不足,渴望得到老師的鼓勵和任可。因此,要根據中職生的心理特點來構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
1、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課堂環境
當前,全國都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但是很多改革浮在表面,傳統的“說教式”的德育課堂仍然存在。教師在臺上嚴肅地說教,學生在臺下聆聽說教,德育課堂空洞、乏味,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加強師生交流、互動,改變教師說教學生聆聽的模式顯得尤為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多參與、多體驗、多表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教師要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所思所想,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信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真正發揮德育課的育人功效。
2、注重賞識教育,增強學生自信
中職校學生雖然大多數成績較差,學習習慣不良,但是他們都渴望能得到任可。教師要有一雙發現的慧眼,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激發學生潛質。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用鼓勵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大膽體驗,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中職階段是學生個性塑造的黃金期,也是創造力最強的時期之一,教師要抓住他們的這個特點,認真對待他們的訴求,積極鼓勵、引導學生,讓他們更加自信,以積極地心態參與課堂。
(二)創新教學設計,構建生活化課堂
1、教學素材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
當代中職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處于互聯網時代的他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和數量都是空前的。而德育課的教材和參考資源往往具有滯后性,這就要求德育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整合教學內容時,要緊跟時代步伐,植根于最前沿、最鮮活的生活實際,這樣的教學素材才能引發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體驗,才能具有現實性,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要學會善于在新知識中獲取有用的知識,特別是時代性的知識為課堂所用,為學生所用。
2、教學案例選擇貼近生活,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但他們喜歡新鮮、變化的事物,數字時代的社會不斷推陳出新,為德育課生活化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德育教師要善于把握社會生活熱點,將之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提高德育課教學的有趣性。
3、教學情境創設貼近生活,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不憤不發,不悱不啟”,教師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精心構思、有效地創設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中職生大都比較關心就業,在教學情境設計可以以就業相關知識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課堂、積極參與課堂。
4、德育實踐活動貼近生活,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社會生活是德育課的活水源頭,只有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德育課迸發生機和活力,取得實效。德育實踐活動可以是“走出去”的,這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和組織。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性、人本性、時代性、形式的豐富性是我們改革中職德育課堂的關鍵點,中職教師要把握好這些關鍵點,才可以讓中職德育課堂多一點靈動。
【參考文獻】
【1】王麗梅.淺談對中職德育課教學方法的創新[J].職業教育,2016(5).
【2】朱梅梅.基于學生需求的中職德育課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