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摘要】:隨著教育逐步受到國家的重視,中職學校的教育為社會企業輸送了基礎人才。因此,中職學校能力培養體系的研究相當重要。本文分別闡述了能力培養體系的目的、要求和方法,為中職學校能力培養教育的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中職 計算機 崗位勝任力 教學
引言
在新課改的潮流下,中職學校的教育應該摒棄傳統照搬書本的教學模式,突破思維局限,建立專業化、職能化、高效化的教育體系和辦學理念。因此,如何與本科教育理論體系區分開來,突出中職學校個人特色,加大崗位適應能力培養等方式方法成為中職教育研究者亟待解決的問題[1]。對于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更加應該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理論水平與實踐動手能力兩手抓,打造專業亮點。
一、中職計算機專業能力培養體系目的
中職教育培養著生產第一線的基礎勞動者,應當精準把握人才市場對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個人特色為基礎,提高學生水平。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課程培訓體系中提到的書本知識并不是照搬照抄,同樣要與學生實訓環境相結合。而學校所提供的實訓環境與社會企業實際情況也要進一步貼合,才能保證學生畢業步入社會后的無縫連接,更好地為社會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2]。
(二)培養高精尖人才,建立學生就業自信
面臨人才市場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原本就不具有優勢的中職學生,畢業后更是存在大量無所適從的狀況。為了緩和中職學生就業壓力,學校與企業應不斷深入合作,加大產、學、研三方面循環研究。并逐一為每位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挖掘學生身上具有的潛力,并適當地給予學生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完善一系列就業保障,就業推薦等機制,提高學生對中職學校的認可度和自身專業的熱愛度。
(三)有利于中職學校本身不斷發展,擴大招生
畢業學生崗位勝任力的提升可增大社會企業對學校的信任度和依賴度,從而反作用于中職學校本身,提高學校知名度,更加促進學校聘用骨干教師,發揮專長,構建更加完善的能力培養體系。
二、培養要求
(一)計算機課程對培養體系的要求
在數字化、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多地利用計算機代替手工制作,線上工作遠遠多于線下工作。在專業能力培養體系中,應該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不拘泥于各種版本的計算機基礎教材,將教材知識與軟件操作性訓練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提高學生在應用軟件編程操作上的創造力和創新性[3]。
(二)崗位勝任力對培養體系的要求
然而就崗位勝任力來說,對計算機培養體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上新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企業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在于操作性和熟練度。要想成為一名卓越工作者。必須擁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依據崗位特征和工作內容解答疑難雜癥,快速接受和消化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和新發現,同時具有維護硬件的能力,能有效快速地解決企業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培養方法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首先就是要自主自覺的能力。按照培養計劃和學習目標設定合理的學習進度,讓學生自主探究。以興趣為導向,多種學習方式相融合[4]。學校為學生提供資源平臺和多種多媒體手段,例如學校圖書館、各類資源網站、舉辦專業性講座等等,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培養自主性,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在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平臺里逐步取得進步。
(二)建立完善的評價系統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學校同樣應該做好監督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評價系統。這個評價系統不只針對學生,同樣針對老師。學校可制定計劃及獎懲制度,例如每月或者每季度開展測評工作,考核老師專業性各方面指標是否達標。同樣對學生采取考試或考察等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考核的同時建立合理有效的獎懲制度,嚴格督促全校師生共同進步,以公平公正的監督管理制度不斷促進老師終身學習和完善自我,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奮發圖強。
(三)產學研相結合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重點在于將產學研三方面相結合。學校可以社會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承接項目。學校為專門培養特定人才,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和接觸實際情況,思考解決實際問的方法,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知識應用到社會之中去。讓學生在企業特定的環境下去打磨。這對自身的能力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讓專業技能,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得到一個很好的升華。對于在校學生來說,一個企業的實習機會是難能可貴的。對于實習過程中表現優良的學生,企業和學校應同時給予獎勵,并提供工作崗位機會,以促進學校學生的研究動力,同時為社會企業創造不菲的業績,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培養學生的硬件動手能力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培養機制,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學生的硬件動手能力。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培養一直存在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畢業的學生缺乏硬件動手能力。甚至基本的操做系統維護、組裝電腦等都不熟。因此學校的培養體系上,應將硬件動手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加入硬件實訓課程,建立微機組裝相關實驗室,通過課堂訓練改變學生眼高手低的現狀,練就扎實的專業基礎本領以適應時代改革的新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研究者應全力以赴,不斷總結產學研合作的運行機制,不斷提高教學改革的綜合性和適應性,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促進學生發展,學校發展及企業發展。廣大教育研究者也應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究摸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中職學校能力培養教育的實踐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在新課改背景的大環境下,共同促進中職學校教育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肖奕,劉傳平.大學計算機課程聯動教學改革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8,3:4-6,10.
【2】魏華飛.基于默會認識論的創新創業體驗式教育教學模式探討[J].時代教育,2013,11:29-31.
【3】林芳.現代學徒制“五雙”育人機制對中職生崗位勝任力的培養[J].職教通訊,2016,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