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洋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秉承建黨的初心和使命,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形成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然而,新時達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達社會主義接班人,新時達大學生的幸福感直接影響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加強其大學生幸福感有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幸福感 對策
幸福感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
滿足對于幸福的追求方式,從前現代時期主要表現為哲學家的思辨和人們個體生活方式的選擇,到現代時期出現了付諸社會運動和制度建構,這體現了一種歷史性的進步。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成就無疑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現代化又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進程,與客觀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觀幸福并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上升,這無疑構成了現代化的一種困境。
一、新時代大學生幸福感的現狀
作為新時達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新時達社會主義光環照耀下的當代大學生理應是時代的寵兒,有著美好的年華,然后新時達大學生卻并非幸福感十足,而是存在諸多問題。
1、對未來迷茫、定位不清
新時達大學生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時達,雖然感受到新時達的氣息,但是也正是這種各種日新月異的新科技、新思想、新機會讓當代大學生主觀定位不明,自身感覺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甚至于究竟要怎么做。沒有明確的目標感、方向感,致使自己每天都過得沒有歸宿感和存在感,感覺到自己渾渾噩噩的度日,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好高騖遠,覺得自己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不想做,覺得自己做什么都委屈自己的能力,埋沒自己的才華,致使感覺不到幸福感所在。
2、生活壓力
新時達大學生很大一部分構成是農村生源,有較重的生活壓力,一方面要努力學習,不能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學費、生活費等日常支出的經濟壓力,有些大學生可以自己勤工儉學,賺取自己的生活費,但是在此同時就會失去很多與同學共建的機會,再同學們團建的時候這部分同學可能是在勤工儉學,時間久了,可能會與同學有距離感和疏離感,自己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使自己沒有歸屬感,具大的生活壓力使學生感受不到來自于集體的溫暖和幸福。
二、新時代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面對著本該幸福的年紀卻滿目愁容,原本如花般綻放的年華卻寫滿嘆息,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新時達大學生缺失幸福感,分析原因如下:
1、社會原因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有很多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特別是在當今自媒體顯現發達的今天,大學生正迎來了新的挑戰,他們要有能夠甄別是非的能力,而不能一味的追從和膜拜,有很多是在校園內禁止的,但是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心里需要,而無視校規校紀。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生活技能也是今后走上社會所必須要面對的,然而社會技能的培養在高校卻是很薄弱的環節,致使大學生有事會出現迷茫、茫然,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和誰做、做什么的情況。迷茫導致他們信心不足,幸福感缺失。
2、家庭原因
家里經濟基礎差,學生面對新生事物的落差會致使學生幸福感差。很多大學生來自于中國農村,然而農村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來到城市開始新的全新的生活,面對著各方面物質的充斥,使學生感覺到很大的心里落差。但是家庭成員的關系,也直接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家庭成員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也可能會面臨著各種壓力、困難,如果不能做到適當調節,致使家庭氛圍不和諧,也會使學生感覺到孤獨感、無助感。造成嚴重的幸福感缺失。
三、加強其大學生幸福感的對策
新時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是未來新時達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推動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中起到及其重大的作用。增強其大學生的幸福感勢在必行。具體對策如下:
1、構建和諧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對大學生而言,是幸福感的源泉和基礎。家庭成員要有意識的溝通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感、責任感,家庭成員要及時的對學生所做的成績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請家庭成員要勇敢的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和期望,當然這種期望是能夠讓孩子可以達到的而不是高高在上,讓孩子怎么努力都達不到,孩子就會失去信心,進而,失去了努力的動力。家庭氛圍的和諧友好,是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基石。
2、大學生心理調適
當代大學生心理預期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這就需要高校定期的對大學生的心里情況做普查,真正把高校心里咨詢工作落到實處,而非擺設,真正從學生心里走入,讓學生可以把心中的苦悶與憂愁做到適度排解。通過學校的力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非拜金主義、玩樂主義。讓學生真正的能夠做到自我為主導,而非一旦外界有些許的飛吹草地就為其動搖,一定要樹立堅強的思想防線,確保其被污穢侵蝕。
學校要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滿足學生的心里需要,實現學生的自身價值。
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而言,幸福感是一個很熱議的詞語,幸福感不僅僅是大學生的期許,也是每個社會人的期許。大學生的生活、學習都會因幸福感的強、弱而直接受到影響。進而,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必須重視大學生幸福感的強弱情況,定期做好適當的心里普查、適當做問卷調查,分析其數據,及時能夠掌控大學生幸福感的第一首資料。對加強大學生幸福感推進工作有的放矢。促使高校真正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幸福感強、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達領路人。
【參考文獻】
【1】張茜、鄒德恒.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1)
【2】楊慧.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2009(10):182
【3】邵龍寶;;幸福的結構與實質[J];道德與文明;2012年02期
【4】鄭瑞濤;;幸福論視域下德育研究綜述[J];中國德育;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