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語文教育對于人的培養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作為整個教育活動中的一門具體學科,語文又富有自己獨特的教育責任。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做到“知行合一”呢?本文將從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課堂教學環節和課外活動組織三方面來進行闡述。
關鍵詞:中職語文;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C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 2018 )12 - 0259 - Ol
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職校的教育,特別是把中職語文教學應始終貫徹“知行合一”。
1 教學大綱中的“知”與“行”
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對語文課程任務分三個層面。首先,“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初高中教育階段基礎訓練必修課,但如果單獨把它作為重點學習,必然把學生陷入普高學習的境地,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其次,根據中職生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強調“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并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這是語文課上需要重點落實的基礎目標和能力目標。最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這是更高層次的要求,是基于實踐后的精神追求,是中職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顯然,大綱認為:要想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最終要通過知行合一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
2 課堂教學中的“知”與“行”
新課改強調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起指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從旁協助,強化課堂教學環節中的“知行結合”。
“閱讀與欣賞”中的課文涉及小說、散文、詩歌等體裁,在教學方式上開展朗誦、演講、表演等活動,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講到《將進酒》,可以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不同的方式展示對本詩的理解。有的小組模仿名家朗誦,通過吟誦理解詩中的豪情;有的小組收集資料,用演講的方式訴說李白的心路歷程;有的小組采用情景劇的方式演繹詩仙的落寂……這樣的活動不論是實踐性,還是在訓練的力度,顯然比枯燥的練習題大有收益。另外,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比如學習《故都的秋》時,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要求他們以導游的身份,介紹課文中故都的秋景,并寫成解說詞;對于動漫專業的學生,繪畫出故都的秋景圖并配上文字說明很有意境,這樣關注專業既會活躍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
“表達與交流”中涉及到的應用文,與學生生活貼近,如果只停留在理論講解,將異常枯燥無味。其實,在講到《便條》時,把學生寫過的請假條拿出來,找錯誤并改正;講《應聘》時,通過模擬校學生會招聘干部的場景,讓學生們既有動力又有事實。他們積極參與其中,找資料進行校內調查研究;請教師同學幫助修改等等,忙得不亦樂乎。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主動學習中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 課外活動中的“知”與“行”
“語文功夫在課外”,課本教會的是學習語文的方法,怎樣運用還需要課外語文實踐活動,來促進課堂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提高自己把握語文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必須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更開闊的語文學習環境。
首先,班級管理是語文實現知行合一的大課堂。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中職生的語文活動通過班級的活動開展最容易也最有效,可以于無形中見成效。我根據學生在三年的班級成長中需要面對的事情,并結合語文教學任務,分類別分階段設計學生的語文活動。比如,建立班級管理意見,通過公開招聘的形式選拔班干部,公開招標班徽的設計;建設班級文化,班風、班訓的征集;主題班會策劃,撰寫班會流程,主持班會;運動會入場詞、口號、通訊稿;期末自評、仿寫老師評語、實習總結等。這些活動既有效的加強了班級管理,又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課后讀寫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機會。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喜歡看“電子書”,而且以魔幻、言情為主,愛上微信和QQ,發朋友圈和寫說說。根據這一非傳統特點,先組織學生暢談讀電子書寫微文的利與弊,指導學生選擇、閱讀課外作品,開讀書會、評書會,學生每個星期利用語文活動時間交流一次讀書心得,大家評出全班喜歡的作品及優秀推薦者,在全班交流經驗。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閱讀能力,語文素養也會隨之提升。鼓勵學生評述班級發生的瑣事,以朋友圈或說說的形式展現給大家……這種讀寫的形式,靈活創造,不拘一格,學生非常喜歡。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是自古以來的難題,但實踐證明,要想使中職生肯學,樂學,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就必須發揮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教師要多動腦筋把傳統的語文課堂設計成不拘一格的實踐活動課,并持之以恒的貫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