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

【摘要】:本項研究選擇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的2015——2018級部分學生生作為調查對象,從學生消費基本情況、經濟常識、個人誠信及對“校園貸”的認知與態度四個方面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從學生角度出發出現“校園貸”問題的個人動機和成因。
【關鍵詞】:校園貸 學生 動機 成因
近年來“校園貸”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也成為各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筆者首次從學生角度進行成因剖析,旨在能夠找到“校園貸”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及時監督學生正確運用“校園貸”,從根源上杜絕“校園貸”問題的產生。筆者在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開展了關于“大學生校園貸相關情況調查”的問卷調查,從學生消費基本情況、經濟常識、個人誠信及對“校園貸”的認知與態度四個方面進行調查。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活動在2018年10月25——2018年11月10日開展,歷時15天,調查對象為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2015級——2018級學生,共發放問卷682份,回收682份,回收率100%。其中各年級和男女參與調查的人數和比例如表1所示。
本次調查中,學生基本來自以務農(24.63%)或務工(42.08%)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學生大學期間的主要生活來源都是以父母給予為主(94.13%)。而大部分學生大學期間平均一月生活費在0——1000元(40.76%)或1001——2000元(52.2%)范圍內。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消費基本情況
大部分學生(59.82%)在大學生活費與日常花銷上能夠做到平衡,但仍然存在35.92%的學生花銷是超過自己的生活費的。在日常花銷類別所占比例中,男生中以聚會交際類花銷更多,占28.52%,而女生則以服飾花銷更多,占39.06%。而學生的消費愿望中,電子產品所占比例較重,達24.19%。由此可見,學生實際消費和消費愿望中,生活學習非必要消費占更高比例。
通過將學生生活費與其收支是否平衡作交叉分析發現,支出大于收入的情況并不受限于學生生活費的高低,恰好相反,生活費較高的學生出現支出大于收入的情況更多。而將學生生活費與學生近期單項最高愿望消費做交叉分析后發現,學生所有的生活費越高,其單項最高愿望消費額越高,使用過“螞蟻花唄”或“京東白條”的所占比例也越高。這說明生活費水平較高的學生,出現超額消費的幾率越大。筆者參照數據,反思多年學生工作案例發現,出現“校園貸”問題的學生確實是基本生活費更多處于中等甚至偏高水平的。
雖然在面臨一個最想達成的一個消費愿望卻又由于經濟有限無法滿足時,51.76%的學生選擇了“存錢實現該消費愿望”,40.03%選擇了“暫時放棄該項消費,等以后自己有了經濟實力再考慮”,但是后續調查卻顯示有45.16%的學生有過分期還款,有68.62%的學生使用過“螞蟻花唄”或“京東白條”。這說明雖然學生在理想狀態下想要控制自己理性消費,但實際上卻沒有發覺自己已經在進行著超前或者超額消費。
由以上分析可見,當今大學生雖然具有理性消費的觀念,但在實際消費中仍更傾向于生活學習非必要消費,并且在網絡經濟平臺發達的今天,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超前或超額消費而并不自知成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二)經濟常識
在與貸款相關的經濟常識問題中,75.52%的學生不知道欠款結算之前,每月產生的利息不能加入本金再算利息;90.03%的學生不知道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96.77%的學生不知道借貸利率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不含浮動)的4倍,就是高利借貸行為。這說明學生其實普遍對于貸款相關經濟知識了解很少。
雖然有72.43%的學生選擇如果自己貸款會仔細閱讀并計算清楚還款具體情況,但在給出貸款案例題并且給出利率計算公式的情況下,只有17.16%的學生能夠算出正確的貸款利率。由此,學生經濟知識薄弱程度可見一斑。
(三)個人誠信
問卷中通過學生對于逾期還款的態度來體現學生的個人誠信情況,其中有82.55%的學生堅決不會逾期,有12.9%的學生盡量不逾期,有4.55%的學生對于逾期無所謂。但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實際有13.64%的學生已經出現過逾期還款的情況。從逾期這一角度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有很強的誠信意識,并且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有部分學生誠信意識相對淡薄,個人行為并不能做到誠信。
本次調查顯示,在“校園貸”中如果學生發現貸款實際利息遠超過宣傳利息時,有4.55%的學生會選擇直接不再還款,這當中70%是本來選擇堅決不逾期的同學。說明“校園貸”中的陷阱,容易使學生反感而拒絕按照合約履行,而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引發貸款金額急劇增長,產生“校園貸”問題。
(四)對“校園貸”的認知與態度
調查中顯示,59.24%的學生無論數額高低只要有欠款就想趕緊還上,64.22%的學生希望貸款市場不超過3個月。這說明大多數學生不愿意有負債貸款的情況。而使學生拒絕校園貸的個人考慮因素中,擔心隱私信息泄露、擔心還不上影響個人信用、擔心負債壓力過大所占比例均超過70%。可見目前,大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校園貸”所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問題。
82.26%的學生認為應當將聽到的典型“校園貸”造成巨額欠債的案例引以為戒,也有56.74%的同學認為應當堅決杜絕校園貸款,說明大部分學生都十分明確對“校園貸”持拒絕態度。
但是調查中也顯示有45.16%的學生有過分期還款,有68.62%的學生使用過“螞蟻花唄”或“京東白條”。可見,大多數學生都知道要拒絕“校園貸”,但并不了解校園貸款其實包括電商平臺貸款、P2P(網絡信貸平臺)、消費金融分期等多種分類,說明學生對于“校園貸”的認知并不清晰。學生了解“校園貸”的渠道多樣,其中通過網絡占48.97%,占比最高。對于校園網絡貸款的優勢,48.83%的學生認為是手續簡單,靈活方便,放款速度快,39.3%的學生認為是符合大學生的消費需求,還有11.88%的學生認為是貸款額度比較自由。在網絡貸款中,學生比較關心手續費和利率高低(52.35%)和還款規則(38.12%)。關于周圍同學參與校園貸的情況,7.33%的學生選擇了“有且普遍”,24.78%的學生選擇了“有但比較少”。因此,學生在多渠道被動知道和了解“校園貸”之后,當校園網絡貸款的優勢能夠吸引到學生時,“校園貸”就出現在了學生之中。
三、小結
通過本次調查,筆者認為“校園貸”問題下從學生角度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當今物質生活豐富,大學生雖然具有理性消費的觀念,但在實際消費中仍更傾向于生活學習非必要消費,并且在網絡經濟平臺發達的今天,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超前或超額消費而并不自知成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2.相關經濟常識的缺失使得學生在面對“校園貸”時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更識別不出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設置的種種陷阱;3.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做到誠信,但部分學生誠信意識相對淡薄,個人行為并不能做到誠信,加之一些惡意的校園貸陷阱的存在,使得學生反感拒絕繼續按照合約履行,催化了“校園貸”問題的產生;4.近幾年學生雖然已經意識到“校園貸”所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問題,明確拒絕“校園貸”的態度,但由于“校園貸”的種類較多,學生并沒有進行清晰的認知和區分,這使得學生就算已經參與“校園貸”了也意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