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銳 楊新海 芮勇



摘要:目前,鄉村振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各地紛紛先行先試,探索鄉村振興的地方路徑。“特色田園鄉村”即是江蘇省根據自身情況提出的鄉村振興創新舉措。本文以蘇州市首批特色田園鄉村——樹山村為例,結合持續五年的規劃編制與在地實踐,針對鄉村規劃建設的痛點問題,提出規劃引領、雙創引進、文化引擎、要素引入、活動引流五大“博引策略”,探索“陪伴式”的鄉村規劃路徑,以期對特色田園鄉村的創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所裨益。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田園鄉村;陪伴式規劃;鄉村規劃;樹山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5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章編號:1009-1483(2018)10-0027-07 文獻標識碼:A
Companion Rural Planning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Shushan, a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Village
PENG Rui, YANG Xinhai, RUI Yong
[Abstract] Rural vitalization has already been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everywhere to try out the local solution to the rural 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village is an innovative measure of Jiangsu province, putting forward to achieve rural vitalization based on local element.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village of Shushan,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village in the city of Suzhou and combined with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s in planning and field survey, the author raises five strategies of quoting, which include leading planning, introduction of dual creative talents, business drainage from promotional activities, element introduction and driving power by products, as solutions to the vital problems of village planning. A new way of "companion rural planning" is raised and explored in this paper which could be helpful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village and the undertaking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countryside; companion rural planning; rural planning; Shushan village
1.項目概況
1.1 項目背景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鄉土文明的國家,數千年以來農耕傳統代代相傳,使得鄉村地域一直主導著中國社會文明的進程,六億多的廣大農民也是支撐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基本面[1]。鄉村不僅是傳統農業生產地和農民聚集地,還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價值和功能。經過多年的努力,江蘇省鄉村建設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各方面都得到顯著提升,但總體來看鄉村依舊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短板,面臨著資源外流、活力不足,公服短缺、鄉土特色缺失等問題[2]。
對此,為深入貫徹中央關于城鄉建設和“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與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眼于鄉村復興,江蘇省省政府于2016年6月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江蘇省推進“富強美高”“兩聚一高”的創新舉措,是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條江蘇新路徑。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及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相契合[3]。
“特色田園鄉村”不同于以往的“村莊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它既不是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的延伸,也不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而是一項全局性的工作。村莊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更加側重于物質層面的村莊環境整治、公服設施補全等,特色田園鄉村要求整合既有工作,探索機制體制創新,推進鄉村特色發展與綜合發展。
特色田園鄉村的創建要緊緊圍繞“特色”“田園”“鄉村”這三個關鍵詞,其中“特色”就是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田園”就是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鄉村”就是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最終實現“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目標[4]。為實現這一目標,在思路上,要更加注重探索多類型的鄉村發展路徑;內涵上,要更加強調特色田園村莊塑造的內容綜合;傳承上,更加注重鄉土文化和民居本土性特色的挖掘和當代塑造,重視鄉賢文化挖掘、發揮鄉村工匠的作用;空間上,要更加重視“村莊美”和設計品質;發展上,要更加重視“產業特”和農業轉型升級;機制上,要更加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力量的整合[5]。
1.2 村莊概況
“山含圖畫意,水灑管弦音。江南秀麗處,尋夢到樹山。”——蘇州通安鎮樹山村占地面積5.2平方公里,位于蘇州市西部、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東接姑蘇古城,西鄰浩瀚太湖,400余戶農家散落在青山懷抱中,被譽為姑蘇城外的世外桃源(見圖1)。
作為湖畔山村,樹山生態環境優越。村莊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在空間上形成“三山五塢”的格局,大石山、樹山與雞籠山猶如太師椅般坐落在村莊四周,山腳下分布著大石塢、戈家塢、栗塢(虎窠里)、唐家塢、白墡塢五個山塢(見圖2)。山間有著“蘇南第一花崗巖裂隙型溫泉”稱號的樹山溫泉井,山谷內是郁郁蔥蔥的千畝梨田,山腳下一條1.6公里長的花溪蜿蜒流過,沿岸四季花開,溫泉氤氳。
極佳的自然環境,孕育出樹山豐富的物產。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現代農業科技的引入,樹山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村內種植茶葉1000余畝、楊梅1500余畝、梨1060畝,成功打造出由云泉茶、紅白楊梅、翠冠梨構成的“樹山三寶”特色農產品品牌。
樹山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擁有大石文化、山守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村內蜂擁疊翠的大石山上擁有眾多名人古跡、歷史遺跡,構成了著名的“大石十八景”及各種名人軼事和神話傳說,如“天生福地”“名人待山重”“樹山與雞籠山的賭約”“秦始皇射白虎”等。村內還有數尊500多年歷史的石像——“樹山守”,金山石質地,憨態可掬,是樹山的保護神和文化圖騰,形成了守子守家、守規守矩、守一守真、守土守疆四位一體的“守文化”。此外,村內民俗文化代代相傳,至今仍然有“抬猛將”“中秋編兔燈”“云泉臘八節”等傳統民俗活動,以及箍桶、九連環、編草鞋等民間工藝。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樹山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以歷史文化為底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建設了一批運營良好的農家樂、特色民宿等。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樹山村先后獲得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級生態村、中國美麗田園、全國文明村、江蘇省文明村標兵、江蘇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村、江蘇最美鄉村、蘇州市十大生態旅游鄉村、蘇州市美麗村莊、蘇州市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蘇州市首批康居特色村等榮譽。
2.陪伴式鄉村規劃
2.1 陪伴式規劃的提出
“陪伴式”鄉村規劃的提出基于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是鄉村規劃應該“陪伴”。鄉村規劃的主體是村民,在規劃過程中,各種專業工作者應當是村民的協作者。而且,鄉村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規劃協作者還應當是規劃主體的長期陪伴者。因此,鄉村規劃不應該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長期的服務過程。誰協助做的規劃(包括設計),誰負責陪伴落地實施[6];或者在完成規劃之后,聘請專業機構或個人做長期的陪伴式規劃服務(如:五年、十年、十五年)。
其次是鄉村發展需要“陪伴”,這里面有兩層內涵:一是“陪伴式”服務。雖然當前鄉村規劃編制空前繁榮,但是在鄉村規劃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有規劃設計無指導服務”“不按規劃設計實施建設”等問題。陪伴式服務,就是在鄉村蝶變過程中,避免出現建設實施與規劃設計不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二是“陪伴式”賦能。這就要跳出以“物質空間建設”為核心的鄉建思路,通過規劃師的先天優勢和深度介入,陪伴鄉村整合、導入、運管發展資源,發揮規劃師更大的作用為鄉村發展賦能[7]。
2.2陪伴式規劃的類型
目前,陪伴式鄉村規劃在國內還處于先行先試的階段,既有個人和機構的自發實踐,也有政府搭臺的統一部署。從各方的實踐來看,可以歸納為“平臺型”陪伴和“個體型”陪伴兩種類型。
(1)平臺型
通過建立一個共同的協作工作平臺,在平臺上聚集包括三農、金融、規劃、建筑、景觀、室內、環境保護、投資和運營、建造、養老服務等各方面的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還包括各村成立的協作者中心,在這個中心招募社工專業人員,聯合全國各公益性組織,培養駐村的大學生村官等更加系統地相互配合工作。如:中國鄉建院提出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陪伴式系統鄉建”。
(2)個體型
通過自上而下的機制和政策支持,或是建立“駐村規劃師”和“鄉村規劃師”制度,遴選部分優秀鄉村規劃師專家團隊成為鄉村責任規劃師服務團隊;或是向社會廣泛征集有志做鄉村規劃建設工作的團隊和個人,推動劃、建筑、景觀、市政、古建筑保護、旅游、產業策劃等多個專業領域人員下鄉提供陪伴式服務。如:北京市規劃國土委正在研究制定的《北京市鄉村責任規劃師制度工作方案》,福州正在推行的美麗鄉村規劃設計“陪伴式服務”和江蘇省已經實施的特色田園鄉村設計師制度。
綜上所述,“陪伴”對于鄉村規劃和鄉村發展兼具重要意義,“陪伴”的方式和方法也不一而同,在“陪伴”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親力親為,提供最好的專業服務;另一方面也要量力而為,因為規劃并不能解決鄉村的所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陪伴”的過程中與鄉村成為“命運共同體”,與村民和其他專業者“共同締造”。與此同時,“陪伴式”鄉村規劃應當大力推進,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先行先試,并進行總結推廣。
3陪伴式鄉村規劃的樹山實踐
自2012年起,蘇州科技大學楊新海教授團隊(以下簡稱“項目組”)承擔了樹山村的規劃編制工作。當時國家并沒有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江蘇省也沒有提出特色田園鄉村的概念。但是考慮到樹山村的資源稟賦和示范意義,項目組并沒有滿足于完成任務要求的村莊環境整治規劃,而是在規劃方法、發展理念和實施路徑上做了一系列的前瞻性工作,并且持續五年進行跟蹤服務,提出了規劃引領、雙創引進、文化引擎、要素引入、活動引流的“博引陪伴計劃”并付諸實踐,通過規劃引領提供鄉建智庫,通過雙創引進實現人才振興,通過文化引擎推進文化振興,通過要素引入拓展富民載體,通過活動引流提升鄉村活力。
3.1規劃引領
規劃是鄉村發展的龍頭,樹山特色田園鄉村的創建堅持規劃引領,協調聯動的原則。項目組秉承做有用、管用的規劃的理念,先后編制完成了《蘇州高新區樹山溫泉片區旅游規劃》《蘇州高新區大陽山地區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規劃研究》《樹山村村莊規劃》《樹山村特色田園鄉村規劃》《樹山村業態發展規劃研究》等一系列規劃,并且進行動態維護,滿足了鄉村發展不同階段的差異化需求(見圖3)。
在規劃方法上項目組采用“協作式”的方式,并進行DIBO①全過程“陪伴式”服務。在陪伴過程中,項目組在充當規劃協作者和運動員之外,或是以組織者和裁判員身份,實行設計師負責制,對樹山民房、農家樂及民宿建筑設計、大石山路綜合整治、花溪景觀設計、溫泉進農家市政工程及村莊入口空間提升改造等多項建設項目進行了直接指導或評審,保證規劃實施不走樣(見圖4、圖5);或是以合作者和服務員的身份,聯合中科院地理所建設負氧離子實時監測系統,聯合中國美院和南京藝術學院挖掘創作鄉土文化雕塑,聯合社會資本和返鄉創業青年直接參與樹山原舍云泉美宿、閑云舍等特色民宿的建設(見圖6)。同時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和平臺優勢,結合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在樹山村長期派駐“駐村規劃師”,打造鄉村建設智庫,充當技術鄉賢。
3.2雙創引進
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支撐和保障,離開了人才,鄉村振興就難以實現[8]。同樣,人才也是特色田園鄉村創建的關鍵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項目組在樹山提出“雙創激發鄉村活力,協同助推鄉村振興”的理念,并且以平臺建設與人才培育為抓手,大力開展鄉村雙創活動。
一方面,項目組聯合政產學研多方力量在樹山村創建全國首個“鄉村雙創中心”,通過“鄉創+文創”的模式,組織雙創活動、培養雙創人才、孵化雙創企業,激發鄉村活力;創建“鄉村規劃建設研究與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中心”,指導學生以樹山村真題真做,先后舉辦“首屆海峽兩岸聯合畢業設計”和“第二屆長三角高校鄉村規劃競賽”并結集出版,同時通過平臺化運作召開面向全國的鄉村創客大會,招募創客,促進項目落地,借助外力助推鄉村復興。另一方面,對內做好“綠領人才”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由政府主導成立了樹山返鄉創客聯盟——“樹盟”。其成員單位涵蓋了餐飲、住宿、游樂、農業、文創等領域的20余家單位,基本上都是樹山村和通安鎮返鄉創業青年。通過權利義務的約束,形成“樹山共同體”,加強資源互補,打通產業鏈,實現全域聯動、抱團發展(見圖7、圖8)。這種全新的鄉建理念和模式不僅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相關媒體的肯定與好評。
3.3文化引擎
鄉村蘊含著社會經濟變遷中的一切基因,是文化傳承最大的載體,是保護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重構鄉愁記憶與充滿文化內涵的精神家園[9]。鄉村振興,文化鑄魂[10]。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特色產業是基礎、特色生態是重點、特色文化是引擎。
從樹山的實踐來看,項目組首先對傳統農耕文明進行挖掘傳承,讓鄉村承載鄉愁,傳承鄉情。規劃依托樹山村深厚的古吳文化積淀、眾多名人遺跡和神話傳說,深入挖掘和修復當地歷史文化遺存,深挖歷史古韻,弘揚人文之美,再現“大石山十八景”,編撰《通安傳說》,建立了村級歷史文化展廳,成為記錄、展示、傳承樹山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培育村落的獨特氣質。其次對鄉土文化遺產進行活化與文化創新,讓鄉村增加活力,凸顯特色。項目組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以樹山村里面一尊“年獸”石像為起點,主持研發“樹山守”鄉村文創產品,打造鄉土文化IP(見圖9)。目前,“樹山守”已經從樹山村走向了全國,文創產品已達三大系列近百種,擁有3個實體店并在全村完成了線下布點和O2O布局。2016年底進行了眾籌,眾籌率600%,2017年初完成了動漫的拍攝,目前正在進行文學+影視的聯合孵化。由于成績顯著,應邀作為典型案例參加了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第四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CHCD2016)和2017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并被列入“互聯網+中華文明”的年度項目指南。
3.4要素引入
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離不開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特別是資本和精英的下鄉。在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市場參與”的原則,采取“綜合營建”的模式聯動推進。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在取得村民和村委會支持并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參與整體策劃、詳細設計、項目建設及運營管理。以期做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的人做村民做不了的事” [11]。
基于此,項目組在規劃編制中引入了建設運營模式的專項規劃,對政府、國資平臺、社會資本、村集體、村民等不同主體的鄉建行為和項目進行了布局引導和空間限定。在陪伴式規劃過程中還充當了“代招商”的功能,直接引入或參與引入了中國鄉建第一品牌鄉伴文旅集團的“鄉伴樹山精品民宿集群”、新樂府國樂復興計劃、泰國都喜天麗溫泉酒店、裸心谷等一批國際商旅品牌項目(見圖10)。并對一些不符合規劃的項目開具了“負面清單”。招商的同時還要造商,在外來品牌企業的示范下,村莊需要通過政策扶持、資源利用、村民參與、青年返鄉等方式充分激活自身要素。為此,項目組在對個體商戶提供點狀技術援助(環境整治、室內設計等)的基礎上,提出了“溫泉進農家”策略,對之前僅供品牌企業的溫泉資源實現共享,打造真正的“梨花溫泉鄉”。
3.5活動引流
鄉村的活力是鄉村發展的關鍵,沒有人氣的鄉村是難以持續發展的[12]。項目組充分利用樹山村生態和文化資源優勢,以活動為觸媒,將鄉土元素與現代需求相結合,通過特色節慶與多元活動吸引流量,為鄉村帶來活力與人氣,同時形成傳播效應。
梨花和溫泉,是樹山的兩大亮點,項目組以此為基礎,策劃打造了“梨花節”和“溫泉季”兩大特色節慶活動。通過電視、網絡、自媒體等各種宣傳手段,以此為契機,增加樹山知名度,吸引來自各地的游客。以“樹山梨花旅游文化節”為例,每年的梨花節都會吸引數十萬的游人,已經成為姑蘇城外鄉村旅游的特色名片。與此同時,項目組整合各類資源,以時間為軸,圍繞“春賞梨花、夏嘗果實、秋品湖鮮、冬泡溫泉”的主線,在特色節慶之外組織多元化的日常活動增加游客黏性。同時積極引入“藝術家駐地計劃”,舉辦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如:鄉村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文化藝術節、新樂府國樂復興計劃、YAROSE傳奇舞等。
4結語
通過五年來的“陪伴式 ”鄉村規劃與實踐,樹山村從姑蘇城外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村”。在未來的發展中,要以特色產業、特色生態和特色文化為抓手,打造既有顏值又有靈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特色田園鄉村。同時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積極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框架,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在產業、生態和文化基礎上,加強人才和組織振興的工作[5]。從這個角度來說,樹山村的五年“陪伴式”規劃與實踐并不是一個階段的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注:
①DIBO的含義:即設計(Design)、投資(Investment)、建造(Build)、運管(Operation)全過程。
參考文獻:
[1]張京祥,申明銳,趙晨.鄉村復興:生產主義和后生產主義下的中國鄉村轉型[J].國際城市規劃,2014,29(5):1-7.
[2]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EB/OL].(2017-07-12).http://jsnews.jschina.com.cn/ swwj/201707/t20170712_776778.shtml.
[3]趙金波.扎實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積極探索鄉村復興江蘇路徑[J].改革與開放,2017(24):74-75.
[4]藍紹敏.在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啟動會上的講話[EB/OL].(2017-06-29).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 auto/news/csj/20170825/u7ai7039145.html.
[5]羅德兵,沈永干.興化市缸顧鄉東羅村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思路與建議[J].新農村(黑龍江),2018(6):12-13.
[6]王磊,孫君.農民為主體的陪伴式系統鄉建——中國鄉建院鄉村營造實踐[J].建筑師,2016(5):37-46.
[7]周思悅.寧波市王家嶺村鄉村建設規劃——基于規劃師陪伴式的實踐方法探索[D].南京:南京大學,2018.
[8]劉羅軍,江崢.廣州農村地區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4(z1):35-40.
[9]新華社評論員.做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N].南京日報,2018-03-09(A01).
[10]王娟.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J].人民論壇,2018(16):252-253.
[11]新華社評論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8/0204/c1001-29804797.html
[12]趙毅,張飛,李瑞勤.快速城鎮化地區鄉村振興路徑探析——以江蘇蘇南地區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8(2):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