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醫院(450000)辛春蘭
膽石癥屬于普外科疾病的一種,對于該病多采用對癥保守治療,但治療后患者極易再次急性發作與手術情況。本研究為探討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非手術膽石癥患者的影響,對收治的100例膽石癥患者進行干預,詳細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非手術膽石癥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中女29例,男21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2歲,平均年齡(33.2±4.2)歲;觀察組中女28例,男22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3歲,平均年齡(34.8±4.9)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行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中醫評估干預。責任護士需認真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患者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干預目標與宣教計劃,同時應組織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到干預中,實現知、行、信的功效。②中醫情志干預與宣教。護理人員必須要充分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以耐心、和善的態度向患者講解疾病與治療的相關知識,在增加患者對疾病正確認知的同時幫助其保持良好穩定的情緒,從而達到改善患者依從性的效果。③中醫飲食與生活起居干預。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進行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對于急性發作期患者需叮囑患者飲食應以高糖留置飲食為主,禁止進食脂肪類食物。而對于緩解期患者則需要叮囑其飲食必須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且飲食應以清淡食物為主,且需要戒煙限酒。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叮囑患者適當進行運動鍛煉,循序漸漸,以逐漸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依從性。②比較兩組干預后2個月及3個月急性發作次數;③比較兩組干預2個月及3個月后手術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資料,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分別為(±s)、(%),并進行t與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依從率比較 觀察組完全依從24例,部分依從17例;對照組完全依從18例,部分依從11例,觀察組患者的干預依從性82.0%(41/50)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0%(29/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干預后2個月與3個月后急性發作次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2個月及干預后3個月比較平均急性發作次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附表。
2.3 兩組干預后2個月與3個月手術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2個月與3個月手術患者分別為2例、3例,患者手術率分別為4.0%、6.0%;對照組患者干預后2個月與3個月手術患者分別為8例、10例,患者手術率分別為16.0%、20.0%,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4.332,P=0.046、0.037)。

附表 兩組干預后2個月與3個月后急性發作次數比較
膽石癥即膽囊結石癥,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普外科疾病,患者以女性居多,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發病的幾率也會明顯增加[1]。本研究中以中醫綜合護理方式觀察組50例膽石癥患者進行干預,通過評估患者病情可更準確的了解患者情況,有利于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對提高干預的針對性有重要幫助。而通過對患者進行情志與疾病宣教干預則有利于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并可穩定患者情緒,對增強患者的干預依從性有重要價值[2]。此外,給予患者必要飲食與生活起居干預則可幫助患者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對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促進其盡早康復有重要幫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干預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2個月及干預后3個月比較平均急性發作次數、手術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非手術膽石癥患者實施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有利于減少病情疾病發作,并可降低手術率,臨床價值顯著,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