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骨科醫(yī)院(450000)謝瑜
1.1 臨床資料 本組脊柱手術后并發(fā)腦脊液漏患者共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均50例,其收治時間:2012年1月~2017年1月。其中,研究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為25~72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26~72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tǒng)護理模式,即遵醫(yī)囑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處理,依據腦脊液流量及時更換敷料,每日3次,若患者腦脊液漏持續(xù)7天以上,且流量無減少趨勢,則予以血液檢測,并決定是否行二次手術,期間提供簡單的健康宣教、情緒安撫等護理,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有效率比較(n,%)
在上述護理基礎上,研究組患者加用護理干預:①引流干預。若患者術后第2天的引流量在150ml以上,且第3d引流量仍在100ml以上,引流液為稀薄狀,則判定為腦脊液漏,立即予以低位正壓引流處理,其引流管置放高度往往低于手術切口20cm左右,過低會增加加引流量,引起頭暈、頭痛等低顱內壓反應,過高則容易導致腦脊液回流,進而引起腦脊膜炎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應適當延長引流時間,調節(jié)腦脊液引流量,控制在150~240ml范圍內,預防過度引流,引流量消失后停止引流;②呼吸干預。對患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預防其用力咳嗽、打噴嚏、感冒等,并教會其正確咳痰方式,即深呼吸5次后張口淺咳一下,痰液咳到咽喉時快速咳出。若咳痰無力,可將痰液咽下,必要時可予以霧化吸入祛痰藥物。③體位干預。先向臨床醫(yī)師了解患者有無蛛網膜損傷、硬脊膜損傷等情況,從而及時預防腦脊液漏,同時,指導患者保持頭底腳高體位,并抬高床尾30°,指導患者交替保持仰臥位、俯臥位,其中俯臥位為主。同時,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并使用沙袋、腹帶加壓包扎。④心理干預。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及時疏導其焦慮、抑郁、悲觀等負面情緒,指導家屬鼓勵患者,為其營造良好家庭氛圍,保持其心態(tài)平和、穩(wěn)定,預防情緒大起大落,從而預防顱內壓驟然上升而出現不良后果。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的腦脊液漏停止時間;②觀察患者腦脊液漏持續(xù)時間,結合其有無并發(fā)癥等評估其護理效果;其中,腦脊液漏持續(xù)7天未見減少,或者并發(fā)感染等,可認定護理無效,反之為有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計數資料行t檢驗、x2檢驗;若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則以P<0.05描述。
2.1 護理效果 研究組患者護理有效率是98.0%,同對照組患者護理有效率86.0%相比較高,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詳見附表。
2.2 腦脊液漏停止時間 研究組患者的腦脊液漏停止時間是(2.06±0.19)天,對照組患者的腦脊液漏停止時間是(4.49±0.33)天,其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t=45.124,P=0.000)。
據相關研究報道[1],脊柱手術患者術后并發(fā)腦脊液的概率在2.37%~9.37%,若不及時予以處理,容易繼發(fā)椎管內感染、切口感染等病癥,嚴重者可繼發(fā)顱內感染,危及其生命安全。鑒于此,應積極處理脊柱手術后的腦脊液漏,以保證患者手術治療安全。有學者認為[2],對脊柱手術后并發(fā)腦脊液漏的患者施行優(yōu)質、周密的護理干預,在早期解除腦脊液漏癥狀上有積極作用,但該觀點缺乏大量實驗依據支持。本研究即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加用護理干預,其中引流干預主要從延長引流管留置時間角度展開引流干預,配合體位干預,可直接縮短腦脊液漏持續(xù)時間,并積極預防感染等并發(fā)癥;心理干預和呼吸感染則可避免患者顱內壓驟然升高而引發(fā)不良后果,保證患者安全,并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升舒適感。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的腦脊液漏停止時間較短,且護理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優(yōu)勢明顯,彰顯了脊柱手術后出現腦脊液漏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突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