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平
摘要:環境污染尤其是水環境、大氣環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區位的全國性問題。在現行的以行政區域為基本劃分的環境管理體系中無法很好的做好區位之間的協調。而采用區域環境管理的模式能夠很好的對此種問題進行合理的避免。本文系統從區域環境管理的概念、區域環境管理的必要性、區域環境管理的優勢以及區域環境管理的實施過程來討論用區域環境管理手段來治理、提高環境質量是行之有效的核心辦法之一。
關鍵詞:區域環境管理;環境質量;重要途徑;必要性
環境問題是困擾全世界的重大問題之一,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土壤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在解決這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全面的環保意識的同時,還需要通過合理的環境管理手段進行限制污染的發生以及治理已經污染的環境。在環境管理的范疇內,我國現行的環境管理辦法是以行政單位為基本依托的。而由于環境問題如水環境問題、大氣環境問題由于具有較高的流動性而處于跨行政區域的。因此通過區域環境管理是提高環境質量的根本手段。
1區域環境管理的概念
區域的概念是一個包含了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概念,在環境學上將具有同等自然、人文、社會條件的鏈接地域或者資源體系稱之為環境區域。而區域環境管理則是需要政府、當地居民、非官方社會組織等能動性高的個人與組織在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等基本科學理念對于一定區域內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進行統一管理的手段。這種管理手段以達到提高自然環境質量以及居民生活質量為基本核心,并保護自然環境的可再生循環。在持續增長的同時以不破壞環境為底線展開相應的經濟活動與社會發展。
在區域環境管理過程中主要包含了廣義與狹義的環境管理概念。廣義的區域環境管理是指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包含了對當下區域之內的環境管理制度以及區域之間的合作管理體系。并包括了區域內的一系列外援效應。狹義的區域環境管理是指在一種特定的環境區域安排的前提下對區域內的管理制度的安排以及管理制度的實現。管理的范圍包含了當下區域內的特定自然資源(如:流域環境管理)或者是一切的自然資源(如:保護區環境管理)。并同時包括了當下區域內的人文文化、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居民生活與活動等一系列人文干擾的活動。
2區域環境管理的必要性
我國的環境問題往往表現為面積廣、污染嚴重、流動性強、持續性強等特點。環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區位的,而在面臨跨行政區位的環境污染的過程中對環境的管理以及緊急事件的處理方面均無法做到有效的協調與快速的反映。
3區域環境管理的優勢
3.1以環境條件為區域劃分
在區域環境管理過程中的區域劃分是以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劃分的。根據環境學中的區域環境管理的定義,需要管理區域中的環境屬于一個體系,并且在環境問題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輔相成的作用。針對此種區域中的環境問題的管理能夠在政策的制定、管理體系的制定、管理辦法的執行等多個方面達到高度的協同。在降低了工作量的同時增加了監管的可能性以及管理方案執行的針對性。能夠又有效的提高區域內的環境質量。
3.2解決跨行政區域管理的矛盾
由于環境污染具有高度遷移以及影響面廣等特點,導致了在環境區域外的環境以及行政區位的劃分無法滿足對環境管理的需求。在現有的環境管理制度下面以行政單位為基本的劃分規范,對下屬環境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往往表現為跨行政區域的監管不利,或者發現問題無法解決問題。此外,由于排污企業的不規范經營有意的選取具有爭議的監管空白進而為可能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創造了可能性。通過區域環境管理能夠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現,利用環境區域之間的包圍作用。有效的對環境區域內部的全部環境要素進行監管與管理。達到環境區域之間的無縫連接為壓縮不遵從企業的生存空間,進而降低了環境風險。
3.3更有利于環境資源的分配
以行政區規劃的環境管理往往以地區的發展為本位進行規劃與管理,而對于周邊地區造成的影響考慮不足。比如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往往由于行政區域內的規劃容易照顧當地的經濟發展而過多的對水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而造成了下游的河流生態系統的干旱化破壞。而采用區域環境管理由于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并不具有直屬關系因此能夠很好的站在全區域的發展視角去對資源的利用進行預算和規劃。從而很好的避免了厚此薄彼以及資源的過度開發等問題。
4區域環境管理的實施對策
4.1建立區域環境管理職能部門
構建新的環境管理體系,將區域環境管理脫離政府的行政區管理范圍內,而是采用中央直接負責的機制。在針對區域內環境問題的治理與管理中有權利問責地方政府。并制定相應的區域內環境資源的開發規劃,各級政府不得以任何原因進行干預。此外,在新的區域環境管理體系中需要對區域共同體的概念進行強化。做到以內部區域為一個共同核心結構與外部環境“行政區域”進行平等的、互助的管理與監管環境。進而為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
4.2構建區域環境、政府、企業的互助關系
現行的環境管理是被當地政府壟斷的,區域環境管理需要對國家的資源進行統一,合理的規劃。在區域內形成以區域環境管理委員會為主導、當地政府以及區域內企業為核心成員的共同管理方式。在區域內的政府、企業、居民均受利于并受限于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因此只有建立多方面的合作互助的關系才能夠在根本上解決環境質量問題。進而為區域內行政政府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4.3建立區域領導制度
在區域環境管理的制度改革方面需要主導環保領導制度以及領導責任制制度。具體的實施方案分為如下兩個方面:在環保領導制度方面需要遵循在環境區域內區域環境管理委員會對環境管理具有絕對的領導責任。各個部門積極配合。并在有限的范圍內實現領導的權利集中。
在領導責任制制度方面,在對區域內環境的監管與管理的過程中對于出現重大責任、環境惡化以及環關責任人與責任代為以領導責任制的原則對其進行相關責任的追究。
5結論
本文從區域環境管理的概念、區域環境管理的必要性、區域環境管理的優勢、區域環境管理的實施對策四個方面闡述了在提高環境質量的過程中實行與加強區域環境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關鍵性。通過論證得到了加強區域環境管理是提高環境質量的根本途徑。希望為今后的環境管理工作以及相關和諧發展工作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易容嬌.區域環境管理模式主流化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
[2]萬薇,張世秋,鄒文博.中國區域環境管理機制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
(作者單位:南京國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