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 要: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化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為了應對“互聯網+出版”或者是“出版+互聯網”的新趨勢,作為傳統出版單位的從業人員,應該在做好傳統出版業務的同時,還要繼續學習,學習新媒體技術、經濟學、社會學、市場營銷學等方面的知識。新時代的編輯應該是復合型人才,在足夠的互聯網素質的基礎上,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找到最適合市場需求的作者和表達方式,然后采用切實有效的自媒體營銷手段,讓我們的出版物不斷增值。這就要求我們的編輯正確地看待這種新的變化,追著風口,調整工作思路和方向,找到市場的“痛點”和“癢點”。本人打算從幾個方面提出在“互聯網+”時代編輯轉型升級的路徑,旨在拋磚引玉,提供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編輯工作;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2018)08-00-02
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化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閱讀紙介質圖書,曾經是我們閱讀和或許知識的唯一選擇。但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多,不管是大屏還是小屏,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閱讀生活。
地鐵、公交等交通工具,餐廳、超市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低頭族,手機、平板、各類閱讀器已經成為日常閱讀的重要載體。從我國的閱讀情況統計來看,數字閱讀的比例增長較快。2015年中國18歲以上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采用數字閱讀的接觸率為64%,較上一年的58.1%上升了接近6個百分點。從2014年紙介質閱讀被數字閱讀超越,在2015年數字閱讀率進一步增長,而且趨勢是逐年增長。這種變化已經表明,數字閱讀會越來越成為閱讀的重要方式,這種趨勢呈現出一種不可逆的狀態。
為了應對“互聯網+出版”或者是“出版+互聯網”的新趨勢,作為傳統出版單位的從業人員,應該在做好傳統出版業務的同時,還要繼續學習,學習新媒體技術、經濟學、社會學、市場營銷學等方面的知識。新時代的編輯應該是復合型人才,在足夠的互聯網素質的基礎上,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找到最適合市場需求的作者和表達方式,然后采用切實有效的自媒體營銷手段,讓我們的出版物不斷增值。
一、從單純策劃一本書升級為策劃“互聯網+”產品
出版社的“互聯網+”指的是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應用,加強網絡和出版業的編、印、發多個流程的結合,為行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式,營造新的產業生態。出版業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對我們原有出版業的新的思考和深度組合挖掘。
在這種媒體融合時代,編輯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綜合素質,在掌握傳統編輯業務的基礎上,對選題策劃、組稿、三審三校、排版、印制、發行等整個出版流程都要熟知。同時,還要學習和掌握互聯網知識,有自己獨立的市場評判體系和評判能力。
我們以往的編輯在文字內容把握的基礎上,對政治、經濟、社會形態也要把控。但在“互聯網+”時期,我們編輯應該在原有能力基礎上,鍛煉和提高自己的信息搜索、內容加工、營銷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歸納起來說,我們編輯應該將“互聯網+”思維貫穿到整個出版過程中。
出版工作者第一步是選題策劃,編輯在選題策劃之初,就要有全媒體、立體化開發的觀念。出版和的編輯在出版紙介質圖書同時,需要積極探索網絡和手機出版等方式。在圖書選題策劃上除了實體書的線下策劃,還需要做好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策劃,兩者要深度結合。在這一基礎上,編輯的站位要提高,要站在提供“知識服務”的基礎上,對作者的內容進行編寫和完善,也需要同技術方交流產品的觀念和架構,在設計知識服務的產品時,既要考慮產品的功能,還需要考慮讀者的使用體驗,這對我們傳統出版單位的傳統編輯提出了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編輯在選題開始之前,就要用互聯網思維對選題進行考量,而且這一思維要在出版的整個過程中貫徹。
二、編輯只懂內容升級為懂內容基礎上懂技術應用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出版社的轉型升級主要還是體現在內容升級上,在知識服務、內容升級都是需要編輯全流程參與的。這兩年流行的“一書一碼”、圖書內容的全媒體開發等等,這些環境往往都是編輯自己參與并跟蹤到結束,這就要求我們的編輯不光懂內容的解讀和編輯加工,還應該具備計算機技術、各類新的技術應用,在真正的應用過程中體驗知識服務的便捷,并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知識服務的品質。
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增值服務滿足的只是讀者一部分的需求,但讀者的需求是多面的、易變的、立體的。例如,圖書配套的電子課件、電子課本、電子書包、各種閱讀APP,這些表現形式的格式和呈現一直在發生著變化。信息技術的變化,會第一時間改變我們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選擇,充分結合新的信息技術,是編輯應該首先考慮到的問題。我們編輯解決了技術的問題,也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和應用上的問題。編輯不可能對新的技術和原理都懂,但我們得會新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讀者提出的閱讀體驗問題或者進行問題轉述。
三、只提供“書刊報”升級為提供“知識服務”
融合時代讀者的消費形式是體驗,而不是占有。傳統出版圖書那種單純的文字和圖片已經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互聯網+”時代,讀者需要更加豐富更加舒適的閱讀體驗,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娛樂休閑。
在出版業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編輯工作如果要突破,就必須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問題。常見的互聯網思維有簡約思維、平臺思維、社會化思維、用戶體驗思維等。在出版業中,用戶體驗思維是重中之重。
國外的出版教育集團在這些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美國的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開發的在線學習平臺打破了以往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模式,成為B2B2L(Business to Business to Learner)和D2C(Direct to Learner)的模式,可以讓老師、作者、學生等在這一平臺上制作作品,將作品進行加工、使用并產生價值,同時,增加了師生互動。通過這些服務的提供,用戶的黏性提高,盈利模式也清晰,知識服務必須會收到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鑒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的其他轉型經驗,比如能夠將圖書出版與在線教育相結合,讓讀者在購買圖書后不僅能夠通過手機APP自主閱讀和學習。這樣的話,在表面上看是形成了圖書出版為輔助,在線服務為主的態勢,不過這完全可以通過與在線教育機構的戰略合作達到目的,對于出版社來說,仍然是圖書為主。但是出版社對于讀者的輸出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服務為主。
四、從只是文字版權升級為全版權運營
在“互聯網+”的環境中,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讀者有更多的選擇和需求,不光是什么形式的內容傳輸,而讀者最在乎的還會內容。如果內容版權沒有得到保護和開發的話,那一切都是白搭。在多種傳播渠道和需求中,最應該改變的是版權的運用方式,從單純的文字內容版權延伸到全版權運營進行轉型升級。
出版業的“互聯網+”,在作者角度,圖書選題的創作渠道更為廣闊,給創作提供了便利;對于讀者來說,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變多,這樣給圖書版權保護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傳播方式上,知識服務的傳播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碎片化成為主流,流行的微博、微信、知乎、抖音、快手、頭條等等成為主流,這些零散的內容,滿足了讀者獲取知識的需求。這就要求編輯在與新媒體平臺簽訂合作合同時也要嚴格明確版權,以最大程度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同時也能獲得與之相應的經濟效益。
五、結語
總之,“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要想成為符合這個時代要求的編輯工作者,就必須在傳統編輯通往“互聯網+編輯”的十字路口上選擇正確的方向,實現工作方式和理念的轉變,這既是職業素養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時代賦予媒介把關人的全新使命。
參考文獻:
[1]吳芬.教輔出版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數字傳媒研究,2017.1.
[2]余丁.“互聯網+”時代的“編輯+”[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年5月19日第004版.
[3]龐海龍.“互聯網+”視域下編輯出版新常態與變革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6年8月第21期79.
[4]淺談全版權運營——基于國有出版傳媒企業的視角[J].經濟師,2016年第8期.
[5]張大磊.全媒體時代新聞美術編輯如何轉型創新--以湖北新聞美術實踐為例[J].傳媒,2016年11期.
[6]卓娜.試論編輯在全媒體時代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職能定位和轉型[J].中國出版,2013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