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娟
摘 要:在2017年12月1日至4日舉行的第二屆(2017)衢州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上,部分衢州工藝美術師和文化企業為市民呈現他們的作品,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展示衢州文化風采。這是一次空前的文博會,200余家文創企業的近2000種產品參展,15萬多人到現場參觀;這不是一場絕后的文博會,在衢州文化的宣揚、發展和傳承上,我們永遠在路上……那么,文博會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多人關注?本文試論其成功經驗。
關鍵詞:文博會;非文化遺產;新興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2018)08-0-02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名片,也是一個城市氣質和內涵的重要表現形式。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衢州,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走過刀光劍影,走過顛沛流離,走過滄桑巨變,因為文化的積淀,顯得厚重而富有朝氣。回望古城6000年,“兩子文化”、鄉賢趙抃、西安高腔、龍游宣紙……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衢州歷史的鮮活見證,他們無不蘊含著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也體現著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017年12月1日至4日舉行的第二屆(2017)衢州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創造了衢州文化展覽的新歷史——200余家文創企業的近2000種產品參展,15萬多人到現場參觀……
文博會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多人關注?細細分析,這與“衢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發展動力強勁”是離不開的,也與“衢報全媒體多角度報道”也是息息相關的。
一、大眾的才是主流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生存發展的一大動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衢州是一個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魅力十足。但許多市民對衢州的文化卻鮮有了解。衢州境內不可移動文物從衢州城墻、南宗孔氏家廟等1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天后宮、趙抃祠等6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神農殿、徽州會館等45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到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7926處。列入國家級非遺10項、省級76項、市級227項、縣級683項,這些都是衢州歷史和百姓起居的鮮活見證。睹斯物,思斯民,其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創造力,休養生息在當時,又流馨潤澤至今。
留住歷史記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助于激發全社會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激發人們的熱愛故鄉的情懷,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文化強市建設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多新聞事件本身并不引人注目,有時甚至會比較瑣碎。比如說,衢州市會展中心一年的大小展會有36場,展會報道多了,視覺也“審美”疲勞了。如何將看似常規的展會“巧線穿珠”,使之產生深遠的影響力,則考驗編輯記者的策劃能力。
傳媒絕不僅僅是新聞的集散地,它塑造和改變著受眾的價值觀。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衢州、本屆文博會,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主流化的報道。
展會前后,產經新聞中心策劃的特刊《文博展自信》用8個版告訴讀者,文博會有什么,讓讀者先睹為快卻意猶未盡。視覺中心出品的《余永紅:一支畫筆繪出新生活》《“新木匠”鄭玉平:文博會上展風采》等文章,用故事和圖片,用一個個關于文化關于傳承的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時政新聞出品的《“一站式”展示文化傳承》《給傳統文化一次刷存在感的機會》帶給我們啟發和思考。
我們看到新興文化更接地氣了,讓草根文化更高大上了,非遺也走向公眾,并在這座城市中發揚傳承。衢州的文化產業一直在全力攀登,并始終保持美好持續向上生長的力量,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二、合作的定是共贏的
本屆文博會,通訊、消息、新聞圖片、評論,還有新媒體的視頻等新聞報道形式輪番上陣,晚報、日報、新聞網、掌上衢州等平臺進行了立體的報道,讓整個展會聲勢浩大。
我們常說,只有讓新聞報道形式眾多起來,并不斷翻新,才能讓各類新聞內容有大一些的選擇余地,找到其“鐘情”的“對象”,讓讀者產生“新聞內容新”“新聞形式也新”的感覺。
本屆文博會,產經新聞中心、文化新聞中心、時政新聞中心、視覺新聞中心、民生新聞中心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形式共發稿30余篇。如新聞《文博會:讓文化走進生活!12月1日至3日,我們在會展中心等您》《盛宴落幕 韻味長留》《讓文化走向產業市場的風口》《文博會,大家怎么能不為您傾心》《衢州小伙子的機器人創業夢》《衢州市第二屆文博會落幕:文化且留下》。
產經新聞中心策劃了特刊《文博展自信》;文化新聞中心發布了《知名鄉賢葉廷芳點贊文博會》《文創,讓傳統文化離大眾更近一些》;視覺新聞中心刊發了圖片新聞《互動中認知文化》《“新木匠”鄭玉平:文博會上展風采》;時政新聞中心的言論《“一站式”展示文化傳承》《給傳統文化一次刷存在感的機會》,就連衢報小記者也參與其中,刊登了《信安湖畔的一場文化盛宴——衢報傳媒小記者第二屆文博會采訪記》。可以說,文博會報道的內容豐富,形式像禮花一樣紛繁。
除了報道形式多樣,報道平臺也更多了。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將市民接收信息的方式從線下轉到線上。這些事件雖不一定因媒體而起,但都是因媒體而放大了影響力,使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17年衢報媒體融合駛向深水區。報網端微百花齊放、文圖音視爭奇斗艷的態勢可謂此起彼伏,涌現出一批傳播廣、點擊量高、口碑好的融媒體作品,不斷放大著媒體的“音量”。文博會前后,掌上衢州發稿20余條。閱讀量最高的是《衢州第二屆文博會來了!阿爾法及其人秀舞技、3D打印……約起來》,達到3.5萬次,讓用戶印象深刻。
三、結語
文博會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多人關注?細細分析,這與“衢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發展動力強勁”是離不開的,與“衢報全媒體多角度報道”也是息息相關的。這樣的文博會,也讓人對下一次的相會充滿了期待,也許,會有著更美的綻放。
參考文獻:
[1]李蕓.用戶黏性視角下報紙新聞客戶端的運營對策[J].新聞世界,2015(12):25-26.
[2]王悅.簡析報紙新聞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發展[J].新聞知識,2015 (12):68-69.
[3]楊麗.標題讓新聞更精彩——上海世博會報紙新聞標題賞析[J].新聞世界,2010(8).
[4]王久全.會議報道避免公式化的技巧[J].中國地市報人,2015(10).
[5]周文.如何做好新聞策劃——以《新疆法制報》首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報道為例[J].新疆新聞出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