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 羅勇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把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數字化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與德育工作相結合,豐富了教育手段,加強了家校互動,循序漸進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信息技術豐富學校德育活動形式
傳統的德育形式對學生已經沒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互聯網以其海量的信息,便捷的傳輸方式,跨越地域時空的傳播魅力讓學生獲得德育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為了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互動效果,我們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變傳統的班隊會課形式,利用互聯網,搜索與展示信息技術條件下生動豐富的圖文資料、視頻短片,例如:讓學生每學期開學觀看央視直播的《開學第一課》;班隊會定期開展感恩、誠信等主題的《道德大講堂》《珍愛生命 遠離毒品》等活動,通過展示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避免了教師簡單空洞的說教,使主題班隊會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為了吸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接受教育,還可以結合傳統節假日與紀念日進行網絡主題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如:結合“清明節”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結合“法制安全教育日”等開展網上知識競賽活動.
信息技術有利于身邊的德育資源開發。教師平時利用手機拍攝自己學校學生的實際生活,尋找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并通過學校的多媒體平臺播放。讓學生看到身邊的文明行為或者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可將美德少年、陽光學生……的事跡做成宣傳片,利用班隊會課進行展示,樹立身邊的榜樣。
信息技術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我們學校留守兒童相對較多,為了達到較好的教育目的,可以用網絡進行心理輔導交流,保留學生隱私,孩子們可以大膽吐露內心的感受,教師能夠單獨交流,進行個性化教育,運用架起了學生與教師、家長心靈溝通的橋梁。
二、網絡資源增強德育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各學科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學科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在小學階段,思想品德課在整個德育網絡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手段過于單一,以課本為主、以理論說教為主,造成學生厭上思品課,教學效果也就強差人意。而現代信息技術使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在第一時間反映出來,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備課,補充教材、更新知識、擴大學生視野。通過多媒體教學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具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課堂教學實效,教學效果必然顯著提高。其它學科也可利用互聯網上的德育資源結合本學科的實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那么德育的滲透自然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品德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網絡平臺增強家校育人合力
網絡平臺的共享性與開放性既為學校提供了豐富的德育資源,也拓寬了學校德育工作領域。各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也因網絡的出現而更得心應手。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方便教師及時和家長溝通,實現了學校和家長的雙邊互動。對班級群的使用,我們僅僅把它當做發送學校通知和學生考試成績的工具,還要利用它縮短學校和家長的時空距離,加強心靈的溝通。可以發送學生個評及學生的點滴進步、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家庭教育知識、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等等,也可將學校的重要通知、表彰決定或溫馨提示通過這一平臺發送給家長,讓家長能及時了解校園動態。并及時掌握家長的信息反饋,互相溝通學生的思想動向。
在德育過程中,基于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豐富了德育的方法與途徑,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接受品德教育的積極性,最終使學生在認知能力、道德情感、人格完善上得到協調的發展,從而做到知行統一,為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