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根據新課改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應注重語文技能的訓練及人文情感的發展。針對此,筆者結合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一課教學實踐,對新課改背景下相關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明確教學目標,做好課前準備
根據新課程教學標準,以及《小猴子下山》一課的具體內容,教師應在備課階段,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與優化:
首先,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展開識字學習,劃分認讀和識記部分,對教材中生字、生詞進行層次化掌握。
其次,通過閱讀展開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思維,逐漸理順故事順序,體會小猴子下山故事的趣味性。
最后,從情感上探究課文的教育意義,根據小猴子下山的表現,引導學生理解“做事情要一心一意”的道理,強化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
根據教學目標,教師還應對課堂時間、教學用具等環節進行整體規劃。例如,利用兩課時完成主體教學,并在教學內容上由淺入深。在第一課時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在第二課時完成知識的鞏固與拓展,同時準備教學中需要的圖片,如小猴子、小兔子、桃子、玉米、西瓜等,以便于情境構建,并要求學生準備生字卡片,以輔助生字、詞語的學習和記憶。
檢驗預習效果,引入文本內容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預習過程的檢驗,以檢驗學生在預習中的“盲點”,提高自主學習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在課堂開始時,教師首先要結合板書或課件引導學生學習“猴”字,根據反犬旁表示動物的特點,并與“候”比較,在理解中記憶生字。
然后,設計小游戲,讓學生根據預習閱讀的記憶,在玉米、胡蘿卜、西瓜、蘋果、桃子、兔子、猴子、小鳥等圖片中選擇文章中出現的內容,并貼到黑板上。
最后,示范指導讀音,強調“桃子、兔子、猴子”等詞中“子”是輕聲,以培養學生閱讀的節奏感和準確性。
通過這樣的課堂導入,教師不僅能為學生構建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還能指導其實現從預習階段順利過渡到閱讀階段,為接下來的學習探究做好鋪墊。
注重知識積累,完成閱讀過程
閱讀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完成初讀課文,從整體上理解文本內容。在初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語言引導:“小猴子下山,它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引導學生根據閱讀為小猴子下山畫一張路線圖,并在路線中插入玉米地、桃樹、西瓜地、小兔子等圖片。之后,根據學生閱讀中出現的錯誤,糾正其發音和節奏,提高閱讀的流暢性。
第二步,再讀課文,學習、掌握生字、生詞,根據初讀的記憶,教師指導學生出示字卡,并利用課件為學生展示動畫,其中包括“掰”“扛”“捧”“抱”“扔”的動作,重點分析這些動詞的共性,讓學生理解提手旁在漢字結構中的特點,指導學生學寫漢字,如對于“瓜”,要注意筆順,對于“空”字應強調多音字,對于“往”字可以組詞為“來往”“往事”“往南”等。
第三步,熟讀課文,鞏固基礎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小火車”的游戲讓學生根據“火車”開過的方向,識記生字,或做出動作,或組成詞語,以提高知識的掌握效果。
做好復習引導,強化教學效果
進入到第二課時,教師應結合上一節課的閱讀內容,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驗,并結合反饋制定復習鞏固方案,以幫助學生真正地掌握、消化知識。
在復習鞏固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字卡片,為學生出示“手”“工”“奉”“乃”等字,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字進行任意組合,并讀出所組漢字;在學生組合出“捧”“扛”“扔”等字之后,要求其配合動作進行示范,并對小猴子下山的一系列行為進行描述;此外教師還應構建自主閱讀環境,讓學生通過自由閱讀文本,找出“又……又……”的句式,并仿造組詞。根據學生的思考與回答,教師提供相應的小練習,如:太陽_________、蘋果_________,以檢驗學生獨立運用“又……又……”句式的能力。
注重教學總結,做好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不斷提升自我的必經之路。通過對《小猴子下山》一課的設計,教師將閱讀、識字、寫字、運用作為教學重點,結合童話故事的情節性和趣味性,為學生設計了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識字游戲中完成夯實基礎知識與提高基本能力的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依托文本,緊緊抓住小猴子下山的順序,幫助學生找出本文關鍵詞,以做到隨文識字,理清文章脈絡,促進學生思維循序漸進地發展。在復習鞏固中又圍繞小猴子所做的動作,引導學生體會動詞妙用,實現知識的拓展,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這對于今后的教學都是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