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驥
教師漫長職業生涯中的專業化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呈現出曲折、復雜的變化性。這種變化性盡管因人而異,但概莫能外,遇到的障礙都有其普遍的共性。這些障礙有的來自社會,有的來自學校,有的來自個體本身;有的屬于外部因素,有的屬于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屬于客觀條件,內部因素屬于主觀條件。本文筆者著重就內外兩方面所遇到的障礙談談個人的淺見,以期盡量減少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各種障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保證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標的落實。
來自社會的障礙
人是社會化的產物,任何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他所處的大的社會環境。這種環境包括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社會風氣、社會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各種社會因素。教師的專業發展與這些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市場化經濟社會讓教師職業處于尷尬地位
曾幾何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說法受到了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質疑。“眼鏡蛇”和“四眼狗”一度成為教師的別稱,教師工作不僅不崇高,而且被人鄙視和嘲笑。由于中小學教師大多數從事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工作,雖然享受全額財政工資,但福利待遇較之其他行業員工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較低的職業待遇是難以有社會吸引力的,優秀人才紛紛遠離教育行道和教師職業,留下的在崗人員也難以安于本職工作。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教師的專業發展談何容易。
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普通公職人員的收入水平與農民工沒有明顯的差別,從而導致新的“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部分學生厭學棄學,只是限于教育法的約束和教師的苦口婆心勉強就學。但這些學生大多數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服管教、不聽勸告,不把教師和學校放在眼里。師生之間偶有矛盾,家長便會摻和其中,輕則大吵大鬧,重則上訪上告,鬧得滿城風雨。社會和家長把教師的責任無限放大,本該由家長和社會應負的責任都要教師和學校買單。
來自學校的障礙
大班額條件下中小學教師普遍工作量重,工作壓力大
由于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越來越迫切,縣城中小學生的班額已經到了最大限度,70人班額的作業量就已經讓科任教師不勝其苦,再加上教研課、公開課、聽課、月考、中期考試等各種考試,各科教師基本上是連軸轉。教師的工作可以說是疲于奔命,很難感受到專業發展的愉快。
教師的工作業績很難得到相關部門以及學校的認可
盡管素質教育喊了20年,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標準仍然是分數。同學科的教師即使全部達到了優秀,但考評的結果只有一人能獲得優秀資格。而教師的職稱晉升都是以獲得優秀的結果來評定的,大專以上文憑的教師有許多30年以上教齡的人仍然無法獲得副高職稱。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教師個體障礙
職業倦怠感的滋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職業水平的發展都無法避免“高原現象”的產生。教師從業數年后,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教育教學手法趨于定型,便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教育教學不過爾爾,當教師其實不是很難;有的教師把專業發展與專業學習混為一談,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在上學讀書時就已經完成了,教書后可以高枕無憂;有的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的專業水平已經很高了,再也沒有發展的必要……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些膚淺、粗俗的認識極大地阻礙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導致了一些教師職業性格的封閉保守、職業性職能結構的僵化陳舊、思維領域的世俗功利、創造個性的萎縮凋零等。長此以往,思想上故步自封,得過且過,我行我素,責任感降低,使命感缺失。此時如果不實施強有力的培訓,使其職業精神、專業水平等職業素養全方位更新,就會讓本應煥發光彩的職業生命黯然失色。
缺少專業化發展的規劃和動力
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動力就是教師個體的潛能,它包括教師的專業結構,情感態度和教學反思等。首先是教師的專業結構,它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能力與專業知識。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體現為對學生的關愛與責任,同時體現為教學水平與效率的不斷提升。教師只有自己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維高度,才能發現適合學生學習的更有價值的知識,才能在學習中發現與創造可用于指導學生學習的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教改實踐與教師的教育理想及信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因素。可惜的是許多教師在專業發展中恰好缺少的就是這種終生從事教育的理想信念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實踐,這大約也是名師與庸師的畛域和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