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芹
小學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語文技能的基礎平臺,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必須做到基于教材和高于教材的統一、教材與生活世界的統一,而且還要做到學教材與教教材的有機統一。
自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規律、教師角色定位以及新媒體運用多有探討,這些探討有力推動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但與此同時,對于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卻略顯零散和不足。在部編教材逐漸統一使用的時候,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從理念上準確把握教材的作用與功能,是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基于教材和高于教材的統一
經過幾十年來反復地研究和不斷地探索,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了,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也體現著國家決策者的意志,承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同時也反映了新形勢下最科學合理的教育觀念。因此,教師對于教材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反復閱讀,在自己弄通和讀懂的前提下,引導學生一步步吃透教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基礎,學生只有以教材為主要學習內容,才能真正學習到符合其年齡階段特點的知識,不至于出現認知和觀念上的偏差。任何輕視教材或偏離教材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對小學生認知方面的不良影響也是嚴重的。
教材往往以特設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為軸心,這種特意安排的課程單元往往是按不同的主題進行分類,學生通過一單元的學習,可以潛移默化地感悟和捕捉到內含的基本元素,從寫作方法到知識和觀念,都能不自覺地進行吸收,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興趣變化。同時,教師也不能滿足于教材的講解和訓練,畢竟教材在識字、品詞、析句方面都是具有基礎性、指導性和方向性的。為了使學生的基礎更扎實,理解更全面,情感更豐富,教師需要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超越,擴充一些字、詞、句的練習,同時適當增加一些閱讀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進入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如果每一年級都能做到基于教材和高于教材的統一,不但學生的認知能力會大大提高,其學習的興趣也會大大增強,學生的知識結構合理而豐滿,其實際教學效果也會非常理想。
教材與生活世界的統一
語文教材構成了自主讀寫平臺、師生交流平臺和自己的反思平臺,圍繞教材,學生一方面可以展開與文本的對話,構建自己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和經驗基礎,打破現實時空的限制,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反復的讀寫,獲得個性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師生對話產生互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分享的快樂,在不知不覺中構建了全新的思維模式,也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此外,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安排有目的的問題并組織問答,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對話的熱情。當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被解決后,師生雙方都可以體驗到學習的愉悅和收獲的快樂。從這個意義上講,就不難理解為何教材成為幾千年來實施有效教學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同時,教材又是學生自我心靈對話和反思表達的平臺。學生對教材的讀寫過程是心靈與文字信息交流的過程,這種交流和感悟的過程也是心靈洗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同與否定、喜悅與哀傷、享受與警覺不斷撞擊著,鍛造了學習者的主張、觀念、觀點,也增加了他的人生經驗,端正了其人生態度。在此基礎上,教師若能進一步引導,鼓勵其分享自己的看法,給他們陳述己見的機會,就能大大拓展其思路,提高判斷和選擇能力,學生的心智結構也能得到不斷優化。
無疑,學生的學習內容不能局限于書本,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之外,必須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到自然中去,走上社會去鍛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強調:“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花鳥草蟲,都可以作為語文學習資源。特別是學生身邊的田園、村落,甚至雞塒豬欄、矮墻民居,以及傳統節日、民俗活動,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好素材。在開放彈性的空間中,將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生命意義不自覺地關聯起來,這是發展個性、培養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極佳途徑。在觀察學習和體悟中,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會得到極好的培養和增強,對于語文的學習將起到長久的幫助作用。
除此之外,小學語文學習作為啟蒙性的讀寫階段,更需要有目的地將學生學習的知識與人的生存環境密切聯系,這樣既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又可以促使其養成重視與生活、社會、自然融合的好習慣。有學者將此稱為“生活式”讀寫,即“使學習者在親身參與中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并實現經驗的不斷改造和重組,從而提高對讀寫內容、要求的感知度和知識經驗的應用力”。
教教材與學教材的統一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是由精心挑選的“范文”組成的“文選型”課本,語文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以及情感的陶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都集中體現在教材的使用上。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和優秀文章的匯集,教師不能僅僅把教材當做應付考試的法寶,更要看到由教科書生發出來的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以及教科書所具備的立體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對于教科書,自己首先要認真學習,從教科書的內容,到教科書編制的目的,都要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只有學好、吃透、弄通了教材,教師才可能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正確的教育理念,掌握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教材規定的課程目標。
教師在學好教材的基礎上,要以教材為依憑,以課堂為主戰場,用適合學生年齡和接受能力的多種方法,開展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如何合理安排教材,讓教材得到最有效的運用,是需要教師花大力氣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教材時,要依據教材內容的選擇和體例來安排設計教學活動,既要把教材內容教給學生,又要發揮和擴充教學資源,高屋建瓴地啟發學生打開眼界和思維。同時,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起學生對教材的重視,教師也要把“卷首語”和“編者的話”這些內容介紹給學生,并在以后的教學中經常對照,使學生形成對教材的體系感,增強其主動學習和鉆研的熱情。
教教材就是一個引領的過程,這是基于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足以及知識經驗有限,所以要由教師充當引路人,帶領他們一步步走入知識殿堂。并且,教師應常常使用提示、暗示、啟發的方法來引發學生思考,而要避免直接告知和明示,這樣學生在解決一個個知識難題時,才能有獲得感和成就感,語文知識的積累才能更豐富和更扎實。
結語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國家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理念和科學思路,是眾多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幾十年來相關經驗的總結、發展和提高。對于這一基礎性的學習平臺,教師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而且要將語文知識的傳遞和擴展、語文技能的訓練與教材密切結合和貫通起來。只有這樣,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與訓練才能生根發芽,為終生保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