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隨著家長對教師要求的不斷增多,隨著區域內教師流動比例的不斷提升,隨著各學校教職工文化的不斷多元化,學校工會在履行好傳統的“維護、教育、參與、服務”四大職能外,還被賦予了新的挑戰,既要發揮好橋梁紐帶的作用,更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履職盡責,力求實現在服務大局中發揮優勢,增強教職工活力,凝心聚力奏響教育的新篇章。
基層學校工會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走訪基層,發現對于工會建設,各級黨委和工會都較重視,探索出了“黨建帶動工建,工會服務黨建”等合力推進的新格局。但綜觀全市層面,各基層學校工會工作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工會干部配備不到位
工會干部多為副校長或中層、骨干教師兼任,他們常忙于教育教學或其他行政事務,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少,習慣用老方法處理新問題,工作未能真正落到教職工身上。
工會工作方式創新不夠
有些學校在工會工作上,仍習慣任務布置、檢查督導、評比表彰等傳統模式,活動方式比較單一,創意不足。
創新基層學校工會工作機制的對策
如何改變基層工會工作現狀?我市教育局工會作為統領者和重要協調者,針對突出問題,努力尋找對策,堅持傳統和創新的統一,堅持一手抓組建、一手抓規范,在組織體制、運行機制、活動方式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不斷增強工會活力,凝心聚力,賦予了工會工作新的時代內涵。
以“真問題”為出發點,發揮工會建設職能
每年,我市區域內教師交流約10%左右,大量的教師流動導致學校群體凝聚力減弱。如何讓教師盡快融入新集體,增強凝聚力,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真問題。我們聚焦師德現狀,開展多維聯動式基層工會活動,以發揮工會的教育職能。
以“領辦制”為突破口,構建“傘”型工會組織結構
借助片區域內學校教育聯盟的契機,利用資源構建“傘”型工會組織結構,以強帶弱。市教育工會做好全年工會活動的策劃,著力推進師德建設等五大機制,做好全市“傘”型工會活動的“傘柄”。各基層工會按教師交流片區,集體協商、牽頭領辦各具特色的教育工會活動,構成“傘骨”。以各學齡段的工會、各基層工會組織教育活動,構成“傘面”。“傘柄”暨教育工會作為主心骨,“傘骨”撐起“傘面”,“傘面”活動要落腳于個體教職工提升“點”上,以“點”促“面”。基層主動,片區互動,上下聯動,拓展教育工會形式,擴大教職工參與面和教育覆蓋面,努力撐起全市“傘”型教育工會組織模式。既創新了工會工作機制,擴大了活動覆蓋面,更激發了基層工會工作活力,增強了工會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
以“情景劇”為形式,展示“和諧育人團隊”風采
市教育工會開展了“和諧育人先進團隊”的創建活動,涌現了許多優秀教師團隊。如何發揮榜樣的作用?智慧支招,可以“情景劇”展演形式,舉行全市團隊風采展示,以優秀事跡為原型進行改編,以情景劇、歌曲、鈸子書等方式展示,教職工本色參演,從而傳遞教育正能量。
以“建社團”為契機,提升教職工職業幸福感
很多一線教職工感覺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就可以了,對于其他事興致不高。如何破解教師工作壓力大、職業倦怠等難題,提升職業幸福感?我們以組建教師社團為抓手,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師社團活動,將人文教養寓于社團文化之中,讓大家浸潤在幸福的氛圍中快樂工作。如,平師附小本著“學校引導、教師自主,揚我所長、共同參與”的原則,先后組建了太極拳、羽毛球、驢行天下、跑團四個健身社團,青溪書畫、跟我學攝影、糕點烘培、讀書會、拉丁舞六個文化社團,為減輕教職工工作壓力,增強教師活力和凝聚力,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以 “暖工程”為載體,發揮工會服務職能
以教職工需要為導向,把職工利益放在第一位,為教職工排憂解難,我們開展了系列“暖心工程”,切實發揮工會的服務職能。
做樂搭鵲橋的紅娘
基層工會女教師特別多,平時社交圈不大又忙于教學工作,有些教師已到適婚年齡但卻未尋覓到另一半。唯有生活幸福美滿,才能讓教師凝心聚力,更好地開展工作。于是,工會干部樂做搭鵲橋的快樂紅娘,定期組織與其他單位的聯誼活動,助力單身青年教師早日覓到意中人。
做強愛心幫扶工程
市教育工會不斷健全對困難教職工的幫扶制度,完善困難教職工檔案,深入開展互助互濟工作,加大幫扶力度,努力營造一個“心齊氣順、和諧共事、心情舒暢、共謀發展”的良好環境。
(1)暖心工程:工會與群眾心連心
基層工會認真做好“五必訪”工作,積極聯系企業結對,或以教師互助等形式為特別困難的教職工捐款捐物,讓每位困難教職工感受到工會大家庭的溫暖。市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協會成立以來,教育工會積極助推此項惠民政策,有效緩解了教職工個人醫療負擔,增強了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
(2)亮微心愿:構筑幫困長效機制
教育工會創新思路,拓寬送溫暖渠道,延伸送溫暖內涵,建立健全送溫暖長效機制,用愛心換取教師真心,用情感與教師、孩子交流。如工會攜手團支部開展“點亮童年夢”微心愿志愿服務活動,僅三個月就有1661名教師參加圓夢行動,幫助學生實現“微心愿”1895個。
做實身心健康工程
市教育工會本著“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關愛教師身心健康,增強教師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如:每年組織教師體檢,增加體檢項目,提高體檢標準;建立教師健康檔案,推進常態管理,擴大健康體檢的廣度深度;聘請醫學專家進校園,增強教職工保健常識;組織開展“快樂工間操”等比賽,促進教職工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感受團隊協作的樂趣。
以“搭擂臺”為抓手,發揮工會教育職能
青年教職工是教育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市教育工會經常圍繞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等動態開展調研,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尋找對策。依托青工程,以“搭擂臺”為抓手,提升教師素質,發揮工會的服務職能。
展板書設計,強教師基本功
為進一步引導教職工崗位建功,不斷提升教師教學素養,展示教學技能,市教育工會開展“教學板書設計大賽”,不僅讓教師強烈意識到在多媒體盛行的時代,板書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寫好方塊字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
講微型故事,學鐵軍的精神
舉行“身邊的鐵軍”微故事演講比賽,既展示了青年教師的演講水平,又在一個個黨員教師感人故事的講述中,感悟鐵軍精神:有為學生,扎根農村基礎教育20多年的黨員老教師;有在新高考形式下,為讓學生每天多睡半小時,全體教師少睡半小時的教師團隊;有把學校當作家,大事小事都包在身上的“管家老師”……聆聽中,無不為這些“鐵軍精神”所感動。
亮閱讀智慧,拓文化知識
工會尋找有效載體,豐厚青年教師底蘊。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舉辦“紅樓文化”等專題講座。整合校內外資源,發揮傘型工會組織結構的優勢,組織開展系列文化熱點論壇,擴大青年教師的視野,豐富他們的人文知識。
評智慧教師,助力于成長
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和關心下,青年教師們積極投身課改,涌現了一批思想過硬、業務精湛的優秀青年教師。市工會組織開展“智慧型青年教師”評選,在給予一定物質獎勵的基礎上,為他們搭建更多歷練成長舞臺,走出去請進來,助力青年教師能快速成長為骨干學習型教師。實踐證明,增強教育工會的活力,唯有不斷創新教育工會的領導體制,提高各基層學校工會干部的工作力,解決制約教育工會活力增強的體制機制問題,依托各種載體,充分發揮好教育工會的建設職能、服務職能、教育職能、參與職能,用情感、智慧凝心聚力,才能譜寫立德樹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