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龍
摘 要:根據普通院校學子們對考研存在盲目選擇,從就業壓力、培趣練能主觀因素,家庭、專業、社會等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客觀因素占主要影響地位。
關鍵詞:普通院校;考研;因素
引言
伴隨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與科技,我國對于高等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加上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的轉型和調整,吸引了全國各地院校的學子們;不可否認,考研大軍主要是普通校院的學子們,而考研給予了學生第二次抉擇的機遇,延續了拼搏的時光。但存在普通院校學生盲目報考研究生考試。所以,引導這類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報考研究生,激勵有意向和潛能的學生考研,是當前教育者必須關注的話題。
1、目前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與錄取現狀
自清朝末期提出研究生考試以來中國研究生教育制度已歷經百年歷程。研究生教育制度從建立初期經制度化、工程化、轉型化過程已經形成了動態性、開放性、動態性、公共性并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體制,而且這一過程為我國造就了無數技術人才,為推動GDP增長和帶來了不可取代的影響地位。
歷年來“考研熱”是一個長存的現狀,根據教育部數據,2017年在職研究生納入統考后,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達201萬,相比2016年增加了24萬,增幅13.6%。今年李克強總理批準給研究生提高津貼補助,研究生有望“漲薪”了。可預見隨著國家對于研究生“鼓勵”政策的改動,2018年研究生報考人數依舊居高不下。
而地方院校報考的研究生比例很大。前段時間,安徽衛視的一檔節目中,一位某大型企業前人事經理在節目中提到“會對非985大學生區別對待,離開招聘會時,也只會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而關于非名校、非985高校畢業生的簡歷則被直接丟進垃圾桶?普通二本院校的學子迫于人與市場之間的“用人歧視”,不得不考慮搏取重點大學研究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普通院校大學生考研競爭大的問題日漸突出
2、影響普通院校院校大學生考研因素分析
1主觀因素
1.1就業壓力
中國是一個人口稠密的發展中國家,而普通院校數量相對更多,為平衡教育資源差距問題國家做過不少努力,但是這種差距不是僅僅通過政策和福利就能改變的。據統計,就當前院校數目和在校學生人數來說,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各類院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長;畢業生的數量相應增多,加之學生更不愿意到基層就業,使得多數學生產生了“畢業等于失業”的想法。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在提高學生成績、優化和培養人才結構與目標、營造競爭氣氛起到了很大作用。多數學生已經接受了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原則,但有些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就業選擇相對比較狹窄,而各個單位也在進行相關體制改革,留給畢業生就業機遇就更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一些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這方面片面的強調高學歷,而不是客觀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發展資歷,對普通院校學子更是如此,專本科結業生被拒之門外,從而讓許多學子求助于考研“救命稻草”。
1.2培趣練能
興趣就是喜歡,Albert.Einstein曾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趣”可以是樂趣,亦可以是興趣。考研興趣意識的選擇無非自我發展意識延伸,這遵循三大原則:有無趣、是否順應時代、有無發展潛質。考研的首要原則無非是興趣,考研者由于有了興趣才不覺得苦;有了興趣才可以做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如果加入考研不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而考研,而是“如法炮制”,久而久之考研就會帶來乏味,甚至出現煩躁和后悔情緒,從而失去考研的決心。這些興趣也許是學問本身賦予考研者的,也許是自身空虛而需要考研意識壓力使得自我充實而愈來愈感趣,亦也許是經歷考研讓你看到了光明的未來和成功的耀眼而感到樂趣。有了興趣意識,你會為之默默付出而不計得失。
3、客觀因素
1 家庭因素
父母職業與期望 就讀普通院校的學子們更多的是來自低階家庭。一方面父母從事的行當和工作會影響大學生的考研選擇。父母從業于國家級組織和其他國有事業單位,如文化部、科技部、工商局等,其子女要考研的可能性最大。父母是自由職業與其相比,其子女想考研的意識明顯低于前者。這或許是因為父母的工作不同而對子女的期望存在區別。究其緣由,從事文化部、科技部、工商局等職業的家長素質相對較高。最近的調查研究發現,從父母的工作與“對子女學歷的期望”關聯來分析,從事普通勞動和服務行業的家長更加期待孩子去考研,其次就是教師部、技術部以及管理部等。這代表了中階家庭與低階家庭相比,中階家庭能夠享有更多的教育資源,且大多是獨生子女,把“耀祖光宗”的重托寄予家庭唯一的孩子身上。同時中階家庭比高階家庭更急切希望實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
2學校影響
專業傾向 許多學生知道自己的專業第一刻起,就知道了自己該不該考研。不可否認,現在中國最吃香的專業主要是金融、科技、管理類等。而選擇其他冷門專業的學生,一是被調劑到冷門專業,甚至有些專業學生本人都沒聽說過;二是選擇熱門專業的分數不夠而降低要求選擇“拿一個畢業證”以后好就業的心理,這與當前社會的“學歷歧視”有非常大的關系。這些普通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幾乎沒有興趣而去選擇跨專業考研,而跨專業考研無疑加大了考研的難度。而認為本專業“無用論”的學生更渴望跨專業考研,以此擺脫束縛。人類是一種求“價值”的動物,存在一種“求價意識”。人類的任何行為都印上了價值的烙印,人類不會想從事自認為無意義的事情。也就是,人類對越認清有價值的行動,越想努力去實現它,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考生在選擇跨專業考研之前,應該認真對其價值有一個與之相比更加清晰的判斷。
3 應對對普通院校考研學子的對策分析
從學校角度來說,良好的學習氣氛有助于學生形成考研意識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普通高校可適當舉行研究生考試講座以及邀請專家進行相應的學術討論會,例如經驗交流會、考研咨詢會等等;還可對意向考研的同學做一對一的指導工作,完善學校各種服務提供學習、心理、生活中的便利,讓其盡早樹立正確的職業規劃;采取針對性的學生心理輔導,減少心理壓力負擔;學校可提供相應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同時開展研究生公共考研學習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布置良好的考研教室,讓學生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增加考研補習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獲取來源。
參考文獻
[1]孫露.讀研機會成本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8):185-186.
[2]郭志偉.人的能力建設問題研究[D].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2005:1-30
(作者單位:西昌學院 動物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