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和諧的家校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催化劑。特別是教師,作為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在工作中充分尊重家長,給予孩子真心的關愛,平時主動和家長溝通,與家長建立起和諧的家校關系,各項工作開展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社會、學校與家庭是教育的三駕馬車,其中家庭與學校的關系最為直接,也最為密切。在學校和家庭兩大營地中,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最重要,最具體。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班主任,我深有感觸,只有贏得了家長的支持,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當年輕教師問我如何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時,我會告訴他們,我只做了三件事:尊重、關愛、溝通。
給予每一位家長充分的尊重
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贊美和認同,但比這三者更重要的,是獲得尊重。教師如此,學生如此,家長也是如此。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首先務必要表達出對家長充分的尊重,這與其孩子的表現及現狀無關。表達尊重是教師職業素養的要求,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身份才更容易被家長認可,家長也才會表示對教師應有的尊重。所以,尊重家長是做好家校工作的前提。
首先,我們要尊重家長人格,這是溝通的起點,千萬不能對家長的人格說三道四。
其次,要尊重家長的選擇,每個家庭的情況千差萬別,家長的選擇都是基于他們的現實情況考量的結果。教師作為旁觀者,可以提出建議供家長參考,但一定要尊重家長的決定,不能指指點點,更不能越過邊界。
在真實的情境中,在對待不同的家長時,教師稍不留神就容易區別對待,甚至表現得非常明顯。當出現這種狀況時,教師要馬上警告自己:“我不能這樣做,因為我是一名專業教師。”生活中,不同的家長層次各不相同,但是我們都應同等尊重。
給予孩子真心關愛
孩子是家校關系的紐帶,教師要想與家長建立和諧的關系,得先從孩子的成長著手。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即對學生要真心關愛,像呵護幼苗一般。日常工作中,對學習能力強、守紀律的孩子,教師更容易給予其多一份愛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包容。相反,對紀律表現不太好,學習不太優異的孩子,教師可能就容易失去對他們的一份愛心、耐心和包容,甚至有的教師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造成消極后果。雖然表現好的孩子惹人愛,但是表現欠佳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愛。弱苗須雨長,懶翼在風吹,教育的偉大正在于此,只要有合適的陽光雨露,種子終會發芽,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堅信這一點。
記得二十年前,班上有名孩子寫字特別慢,作業經常只能完成一半。我經過多次家訪,與家長深入交流,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情況,還發現他雖然寫不完作業,但已經相當認真,能完成一半已是力之所及。于是,我又與家長一同商量,從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改變幫扶策略,不再要求他全部寫完,而是表揚他寫字工整,鼓勵他繼續努力。到了中學,他寫作業的速度不但跟了上來,而且做事情從不慌亂,還講究細節,變得非常優異。
首先,對孩子的關愛要發自內心,要出于對孩子真正的愛。
其次,愛在雪中送炭時。
再次,愛要專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因此,教師之愛在心靈關懷,要給予學生人師之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師對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每一位家長都能感受得到,并會發自內心地回報教師。這種回報不是物質,而是在于對教師工作的理解、支持與信賴,在于與教師攜手并肩,形成合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更好地促進孩子茁壯成長。
主動與家長真誠溝通
溝通是人際關系的鑰匙,融洽關系需要溝通,消除誤會需要溝通,化解矛盾更少不了溝通。家校關系長久而脆弱,教師代表的是學校,要成為這對關系的主導者,就需要主動而且真誠地與家長溝通。
有經驗的教師經過歲月的雕琢,早已嘗到與家長主動溝通的甜頭,但是年輕教師初上講臺,有的認為不應該主動溝通,有的還不善于溝通,總之,他們需要實戰體驗。
就如:當孩子上課不專注,要與家長聊一聊,提出建議;當孩子不守紀,要和家長聊一聊,尋找原因;當孩子身心不適,要與家長聊一聊,共同撫慰孩子心靈;當孩子取得進步,要和家長聊一聊,對孩子表示鼓勵,提出更高的目標。與家長溝通不是告狀,也不是取悅,而是客觀反映孩子在校的情況,并且給出專業的建議與引領。因為家長的關注點從來都不是溝通時間的長短,而是教師關心孩子的心聲,所以我們教師的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委婉。
與家長溝通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較之與學生溝通而言同等的重要,甚至更重要。所以,教師必須掌握溝通技能,并在不斷實踐中培養溝通技巧,提高溝通效率。
我們的學生從家庭走來,再回到家庭,家庭和學校都是孩子身心棲居的港灣,二者關系的好壞對孩子至關重要。
學校和教師要勇于擔當,主動與家長建立和諧的家校關系,這是學生擁有一個良好成長生態環境的基礎,也是教師順利開展工作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