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驕傲,而中國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需要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去傳承和吟誦。優美的語言、流傳的佳句,古詩以它獨有的魅力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詩詞所占篇目并不多,但是收錄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詩詞大都是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和膾炙人口的名篇,所以教師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古詩詞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方式和技巧來進行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學習和背誦。
筆者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為例,從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到理解詩意,再到朗讀和背誦來進行探討,希望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個古詩詞教學范例,從而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文學素養。
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首古詩,短短的幾句話便能夠反映出大量的信息,包括時代背景與作者感情。由于學生生活的時代與寫作時間背景相去甚遠,所以理解起來較困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降低,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古詩前進行趣味的意境引入,比如通過引入歷史故事或者圖片、歌曲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與作者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導入時,由于這首古詩講述的是親情,在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他們進入詩歌意境,我在講述之前給學生播放了一首歌曲《吉祥三寶》,這首歌里描繪的也是家庭親情,而且歌詞對學生來說也很好理解,同時這首歌曲和將要學習的這首詩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因此用這首歌來引入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提前進入詩歌的感情世界。學生們在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紛紛跟著唱了起來,課堂氣氛由此變得活躍。
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古詩的前提,只有充分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學生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
浮想聯翩,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古詩詞的精妙之處就是其利用簡短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讀者只有充分體會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和畫面,才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更好地理解詩意。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向學生重現意境,幫助學生理解。
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其第一句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首詩通篇都在抒發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走親訪友,想象一下自己與親戚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境,以及你們離開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感覺?是向往還是不舍?”學生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更深切地體會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又能夠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心情。因此,教師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該善于為學生創造一個特定的情境,引發學生聯想,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含義和感情的理解。
欣賞朗誦,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古詩詞韻腳工整,讀起來抑揚頓挫。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以讀為主要目標,先讓學生根據拼音畫出生字,再反復去讀,把整首古詩讀流利,這樣學習既有利于復習拼音,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例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朗讀時,我先讓學生將自己不認識的生字畫出來,比如:“獨、異、逢、登、茱萸”等,然后根據注音反復去讀,直到熟練為止。接著我組織全班同學一起去讀,先按照小組來讀,小組讀完之后,再分男生讀、女生讀和全班讀等,多遍朗讀下來,學生已經對整首詩充分熟悉,部分進展較快的學生已經可以把整首詩背誦下來。
由此可見,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朗讀過程,教師要合理地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強調字詞,提高學生的默寫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都要求學生能夠會背會寫,教師對這個任務一定要重視,加強指導,對每一篇古詩中的生僻字詞都要給學生畫出來,讓學生反復書寫練習,從而完成默寫。
例如,講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基本內容之后,到了學生的背誦默寫環節,低年級的學生背誦能力還不夠強,教師要加以引導。在這首詩中,我給學生畫出了一些難寫的詞匯讓學生注意,比如:“茱萸、逢”等,教給學生記憶這些字詞的方法,然后讓學生看著課本多寫幾遍,然后逐漸脫離課本進行默寫,一遍默寫記不住可以多進行幾遍,直到寫會為止。
由此可見,通過對古詩中生僻字詞的強調和反復書寫,可以提高學生對整首詩的默寫速度,同時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用合適的方法讓古詩與學生連接,把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傳授給當代小學生,讓他們愛上古詩,愛上中華文化,并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