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玲
本文是筆者基于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閱讀科教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家長參與,通過開展各種讀書活動,使學生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對于小學低年級(1~2年級)學生,要求他們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積累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等。對于課外閱讀的量,則規定了5萬字的最低閱讀總量。
二年級語文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對寫話有興趣,能夠在寫話中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結合兩者的要求,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課外閱讀習慣,使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對提高寫話和日記的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沒有家長和教師的正確引導,想讓小學生們喜歡上讀書,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剛接手這個一年級的班時,學生們每天來到學校不是在教室外你追我趕地玩鬧,就是玩打卡游戲,教室內總是空無一人。
看到這種情況,我心里總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難道學生們到校后首要做的事情就該如此玩鬧?對于該用什么方法規范他們的行為,我思考了很久。布置他們寫作業?不行,他們會覺得太枯燥了。看電視?不適合。我在一次偶然讀書時讀到這一句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朗讀真的那么重要嗎?該怎么讀?讀什么書?想到這里,我捫心自問:“我為什么不能成為讀書給學生聽的老師呢?”說做就做,我先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發動學生從家中帶來自己喜歡的圖書,到教室后,我讀故事給他們聽,給他們看優美的圖片,在學生們的心里種下興趣的種子。
同時,讓學生們邊聽邊看邊想象,讓學生們感到讀書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幸福,這樣當他們自己進行閱讀時,還會不喜歡讀書嗎?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們就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并初步掌握了閱讀方法。另外,我每天晚上會為學生們布置讀一篇故事的小任務,沒有規定內容,可以和家長一起閱讀,學生定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為訓練學生自主閱讀,我漸漸放手,但要求學生的書包里必須有一本課外書。后來,學生到教室后,第一件事就是讀自己喜歡的書,有的是和同桌兩人看一本,有的與前后座位的同學交流讀書體會,慢慢地成為習慣。一次,我放學送隊時,鑫鑫的媽媽非常高興地告訴我:“張老師,現在孩子中午回家就讀《三國演義》,連電視都不看了,真好。” 首先要讓學生感到讀書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消遣,才能潛移默化地將閱讀內化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
記得學“夫”這個生字時,我要求學生組詞,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農夫”(這個詞是本課生詞)“漁夫”(第一冊學過)“夫人”“大夫”……當提問豐豐時,他說:“樵夫。”這可是我沒想到的,因為平時很少用到,而且現在這個年代已不多見,我好奇地問他:“你怎么知道這個詞?”他非常高興地回答:“我昨天在《格林童話》中看到的。”讀書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正因為有學生的需要和家長的支持,引導學生與好書為友,讓學生與書對話,在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凈化學生的靈魂,升華學生的人格,一舉多得,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當我看見學生們喜歡上讀書之后,便提議學生可以試著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但是小超的家長發現孩子對這兩本書不太感興趣,因為每一個故事篇幅太長,讀起來有些困難,怎樣解決?或許可以讀篇幅短小的《三百六十五夜》或《伊索寓言》,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經過思考根據故事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再讓學生收集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同時由家長共同參與,每回答一題就畫一個個勾,問題答完了,這本書也就讀完了。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的注意時間會越來越長,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孩子們上二年級了,讀書的方式也有所變化,每天朗讀15分鐘是美國教育的秘訣。還有這樣一個說法,讀得最多或旅行最多的學生往往是班上知識最淵博的學生。基于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必須讀書15分鐘,而且要求家長對學生讀書的時間及數目督促并簽字,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實踐活動,開展各種大大小小的“讀書節”,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營造濃濃的讀書氛圍。
讓人人都參與到活動中,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對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在未來,我將用更多的汗水,去澆灌這些含苞待放的花兒,讓每一朵花兒都能享受到陽光和雨露的滋養,靜悄悄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