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目前,“主題單元教學”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師們的重視,在我國,單元主題教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確立了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單篇教學支離破碎、目標不清及教學方式僵化、工具性與人文性割裂等問題。筆者認為,主題式教學與單元教學的有效整合能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起到巨大的作用。以下,筆者就以低、中、高三個年級的實施案例進行簡要說明,純屬一家之言,有任何不足之處,還望得到批評指正。
低年級實施案例
以魯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組為例。這一單元總共有四篇課文,分別是《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鄧小平爺爺植樹》《古詩兩首》,本組的“語文園地”中通過增加或者換掉偏旁部首使學生認識了一些新的漢字。根據這一特點以及傳統識字教學的枯燥,筆者確定以“拼字游戲”為貫穿整個單元教學的主體與手段。
筆者要求學生將本單元中出現的所有偏旁、部首首先在紙上寫下來,然后再用剪刀將其剪下來,把所有偏旁、部首打亂,再由學生進行重新組合。拼字游戲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舉行,比如,可以由教師念出某個漢字的讀音,然后讓學生拼出與之相對應的漢字,這樣一來相當于考驗了學生對于漢字讀音的把握;還可以由教師將某個漢字與其他的漢字組成詞匯,或者再將這個詞匯放到某個句子當中,說給學生聽,由學生去拼,這樣一來相當于考驗了學生對漢字含義的把握。此外,除了由教師發布游戲指令之外,還可以由學生來擔當這一職責,實現生對生的游戲模式。
總之,傳統的識字教學總是將某個字獨立出來讓學生學習,沒有將漢字寓于具體的、真實的語境之中,是一種較為枯燥的識字教學。因此我們應該改變識字教學的方式,通過游戲,或者將漢字寓于具體語境下讓學生去認識漢字,知其音,曉其意。
中年級實施案例
以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組為例。本單元主要是描寫各種動物的文章,其中包含了四篇文章:《貓》《松鼠》《白鵝》《白公鵝》。
在進行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時,必須先讓學生就某一動物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如此在講述的時候才能帶有感情、充滿細節,從而才能緊緊抓住聽者的耳朵。筆者在課下給學生留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觀察自己家中的動物,或者在網上了解自己喜歡的動物,然后在課上首先將自己做了細致觀察與了解的動物畫下來,再給同桌講一講所畫的動物——它是什么動物,它的性格是兇猛還是溫順,它皮毛的顏色,它的爪子是否鋒利,喜歡這種動物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注意在講述的時候要用上之前以及本單元學習的一些成語,像慢條斯理、大模大樣、供養不周、一日三餐、毫不相讓、生氣勃勃等。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選的動物寫一篇文章,文章可以模仿本單元《貓》的寫作手法以及整體架構,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弄明白本篇文章作者分別在哪幾個自然段中寫了什么時候的貓?每個自然段都寫了貓的哪些特點?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
這樣一來,首先通過自主閱讀分析文章,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其次,課文中的語言材料成了學生可以靈活使用的語言,學生在敘事結構之下,在化用語言的過程中,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
高年級實施案例
以魯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本單元包括《再見了,親人》《金色的魚鉤》《夢想的力量》《窮人》等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在講述感人淚下的故事,通過詳細地記敘發生過的某一件事傳達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感動。
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了解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體會那些令人震撼的情景,盡情感受文字這種表達形式的力量與魅力。基于此,筆者確定這一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喚起心靈深處的感動”。
學習本組課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令人感動的地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所以在閱讀前,筆者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文章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句話是什么?”“哪些情景使你感觸最深?”主題式課例研究,即以研究問題為主旨,而通過筆者設置的這些問題的引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實現了這一單元的學習主題——“喚起心靈的感動”,實現了主題式課例與單元教學的有效整合。這樣的學習,教師不再是單純地講解課文,而是讓學生根據學習任務自己完成作業。此外,教師可以不要求學生過多地向外拓展,只要其能夠運用課文中的數據和內容即可,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完成好作業。
結語
總而言之,主題式課例與小學語文單元教學的有效整合有助于解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單篇教學支離破碎、目標不清及教學方式僵化、工具性與人文性割裂等問題,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發展。希望諸位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多多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使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好,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